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展出時間 2017年07月1日至2017年09月25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204、206
:::

展覽概述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裏,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展件介紹

三國魏

曹真殘碑暨碑陰墨拓本

  1. 形式:軸
  2. 尺寸:碑陽 76.6 x 98.8 、碑陰 77.2 x 98.8

此碑碑主為曹真,《三國志》有傳。三國魏太和五年(231)刻立,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
本幅上方為碑陽之拓本,僅存中段,計二十行;碑陰在下,又分兩段,計三十行。據考,第八行「邽」字未損者,與初拓本同樣是道光年間時所拓,院藏本即是。書風上承漢隸,然字形較為方正,橫畫起筆和收筆稜角明顯。此作既是研究三國歷史人物的重要史料,也是認識隸書書體發展和演變的代表碑刻之一。

明 文徵明

書蘭亭敘

  1. 形式:卷
  2. 尺寸:29.2 x 120.4

文徵明(1470-1559),江蘇長洲人。本名壁,字徵明,以字行,別號停雲生、衡山居士。詩文書畫俱工,亦精鑑藏,與沈周(1427-1509)、唐寅(1470-1524)、仇英(1494?-1552)並稱「明四家」。
文氏好寫〈蘭亭敘〉,傳世臨本眾多,據卷末自題知此卷書於八十九歲之時。用筆、結字和章法與傳世王羲之書〈蘭亭敘〉多不相同,應是意臨之作,且從「領字從山本」而來。筆法內斂含蓄,間架縝密,筆意連綿貫串處予人自然生動之感。

元明書翰第二十二冊 豐坊

各體書書訣(下冊)

  1. 形式:冊
  2. 尺寸:25.5x31.8 25.4x24.9 25.4x27.1

豐坊,字人叔,號南禺外史,嘉靖二年(1523)進士,明鄞(今寧波)人。家藏碑刻法帖豐富,臨摹幾可亂真。
本幅選自《元明書翰》第二十二冊,起首敘說古代書家藉著觀察日常生活中旁人爭道、舞劍、運篙的動作,從中領悟書法訣竅的道理。緊接著透過「以火筯畫地爐灰」和「於通衢見蹴踘者」經驗的分享,說明自己領悟執筆之法和運筆之勢亦與手腳活動有關,旨在強調書法和肢體的開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民國 趙叔孺

篆書

  1. 形式:軸
  2. 尺寸:106.4 x 45.8

趙叔孺(1874-1945),原名時棡,以字行,浙江寧波人。清末任福建同知,民國以後隱居上海,潛心書畫篆刻,為「海上四大家」之一。所作圓朱文印風致高雅,門生子弟傳緒所學,對民國印壇影響頗深。
本幅為蔡辰男先生捐贈。內容書錄〈正考父鼎銘〉其中一段,釋曰:「壹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頫,循牆而走,亦莫予敢侮。」用筆圓潤,結體勻整,態勢上下伸展;精神與法度兼備,可為篆書典範。

民國 鄧散木

行書中堂

  1. 形式:軸
  2. 尺寸:85 x 33

鄧散木(1898-1963),上海人,原名菊初,號糞翁,以字行。精通書法,亦能繪畫、填詞。著有《篆刻學》一書,嘉惠學子無數。本幅節錄宋人黃庭堅(1045-1105)書論一段:「余嘗評元章書如快劍斫陣,然似仲由未見孔子時風度。」將米芾(1052-1107)書法用筆的筆勢,譬喻成將士用劍般敏捷快速,生動貼切。鄧氏書寫時似有所感悟,凝鍊厚重的線條與展現速度的飛白、牽絲連綿處相互襯托呼應,呈現力與美的激盪,令人感佩。

展件清單

朝代
作者
品名
形式
尺寸 (公分)
三國魏
 
曹真殘碑暨碑陰墨拓本
碑陽76.6x98.8 、碑陰77.2x98.8
北魏
 
密雲太守霍揚正碑墨拓本
191x89.8
 
唐人橅王氏書
29.7x35.4
張旭
古詩四帖
29.5x29.4
南宋
趙構
宋高宗書付岳飛手敕
29.7x35.4
趙孟頫
書佛說阿彌陀經
28x11.1
文徵明
書蘭亭敘
29.2x120.4
豐坊
各體書書訣(下冊)
第七開25.5x31.8、第八開25.4x24.9、第九開25.4x27.1
董其昌
臨爭坐位帖
21.8x29.7
史可法
書贈戴練師雲洲子歌
29.5x27.7
鄭燮
六分半書懷素自敘中堂
190.5x105.2
郭尚先
行書
橫批
47.4x116
民國
趙叔孺
篆書
106.4x45.8
民國
鄧散木
行書中堂
85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