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

巧奪天工的服飾工藝

貴州少數民族服飾的製作工藝紛繁,或施以單一工法,或搭配數種巧技,圖紋多樣,燦然可觀。無論染色、刺繡、編織、銀飾等,各民族皆專擅勝場;如刺繡之精麗、印染之巧緻、編織之謹嚴、鍛銀之華貴,在在臻乎觀止,充分展現其智慧內涵與美感品味。此外,由於貴州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不盡相同,傳統服飾的圖紋樣式常能具體而生動地傳達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情感、故事與記憶。觀眾走入本單元,猶如展讀一部貴州少數民族服飾發展史。

苗族花鳥銀帽

清代

苗族花鳥銀帽
  • 長 100公分
  • 直徑 37公分

此頂銀帽為二十世紀五○年代徵集自爐山縣地區,為當地苗族青年女子盛裝的頭飾。這一銀冠是該片區(以黃平縣為中心,毗連凱里市、福泉市、施秉縣、鎮遠縣等地)苗族服飾的典型標識物。隨時代變遷,此一銀帽樣式也出現變化,如冠頂羽葉改為鳳鳥。花冠上的粉紅絨球今已不用,花冠正面排梁瓜米吊亦已被棄用。

圖片提供:貴州民族文化宮

雙龍搶寶響鈴銀項圈

清代

雙龍搶寶響鈴銀項圈
  • 長 52公分
  • 寬 26公分

此件造型繁複的雙龍搶寶響鈴銀項圈源自黔東南地區,為施洞苗族婦女盛裝時配戴的胸飾。項圈的雙龍搶寶圖案與垂吊的裝飾蝴蝶銀片圖案採用銀飾鏨花、鏤刻等技術,製作時先將金銀錘薄,再用鏨子鏨鏤出浮雕的紋飾。項圈下則飾以墜響鈴、喇叭及瓜米穗等,整體造型奇美生動。

圖片提供:貴州民族文化宮

菩薩像銀衣片

清代

菩薩像銀衣片
  • 長 3公分
  • 寬 1.5公分

此套銀衣片源自爐山縣(現屬凱里市轄區,原縣治設鎮),是當地苗族婦女盛裝衣飾。原件之銀衣片共飾有五十六片銀片,樣式全為菩薩像,惟此類菩薩像銀片今已不再用於衣服裝飾,而改釘於苗族婦女盛裝的腰帶上。

圖片提供:貴州民族文化宮

侗族銀花帽

清代

侗族銀花帽
  • 直徑 23公分
  • 高 11公分

此件銀冠源自天柱縣侗族村寨,為明清兩代流行的女用銀冠樣式,與現代盛行的北侗銀冠存在較大差異。

圖片提供:貴州民族文化宮

顫花銀梳

清代

顫花銀梳
  • 長 15公分
  • 寬 21公分

此件銀梳源自榕江縣「七十二寨」,是該支侗族中青年婦女著盛裝時插於腦後的髮髻飾物。銀梳殼內包木齒梳,下墜瓜米吊鏈,兩端可見一對串鏈插針。銀梳上立體裝飾造型為五鳳戲枝。此種顫花銀梳係盛行於貴州苗、侗、水等族的頭飾品。

圖片提供:貴州民族文化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