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

巧奪天工的服飾工藝

貴州少數民族服飾的製作工藝紛繁,或施以單一工法,或搭配數種巧技,圖紋多樣,燦然可觀。無論染色、刺繡、編織、銀飾等,各民族皆專擅勝場;如刺繡之精麗、印染之巧緻、編織之謹嚴、鍛銀之華貴,在在臻乎觀止,充分展現其智慧內涵與美感品味。此外,由於貴州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不盡相同,傳統服飾的圖紋樣式常能具體而生動地傳達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情感、故事與記憶。觀眾走入本單元,猶如展讀一部貴州少數民族服飾發展史。

台江縣革一苗族織錦背兒帶

1910-1930

台江縣革一苗族織錦背兒帶
  • 長 354.2公分
  • 寬 72.7公分

苗族織錦中,革一苗族的背兒帶織錦技術十分精湛,運用黑色棉紗為底組織,使用各色色紗與夾緯挑織技法,顯現複雜的色彩與圖紋變化。此件背兒帶的圖紋以花紋、鳥紋、蝴蝶紋為主,設計上以白色勾邊,搭配灰、紅、綠、黃等色,繽紛且細膩。

圖片提供: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土家族織錦被面

1900-1930

土家族織錦被面
  • 長 147公分
  • 寬 101公分

土家族的織花被面又稱為「西蘭卡普」,是出嫁時最重要的嫁妝。織造時,多以棉線為經,絲、麻為緯,採取夾織方式呈現花紋。織造西蘭卡普的織機,因為必須處理複雜的花紋,所以通常是利用反織的技法。用挑織方式,展現細膩的線條、色彩及幾何花紋。

圖片提供: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中華服飾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