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設定: 最小字 一般字 最大字
:::

神乎技矣-巧工雕鏤

雕刻工藝,歷史悠遠,無論是陰刻、浮雕、鏤雕乃至圓雕等技法,皆常用來裝飾,或製作生活器用以及賞玩擺設。材質運用廣泛,舉凡金、玉、石、木、竹、牙、骨、角等,皆可雕鏤。裝飾題材上,不僅有吉祥寓意、歷史典故及神話傳說等圖像,並結合傳統式樣與時代風格,呈現豐富多樣的面貌。事實上,許多清宮舊藏的雕刻器類,或文房用具,或隨身佩飾,其選材之考究、技藝之精好、造形之獨特,早已超越原本實用功能,突顯對精緻生活之追求。更可以看見工匠依據材質特性,結合各種雕刻技藝的匠心巧思,展現「致廣大而盡精微」的雕刻之美,可觀、可玩、可悠遊。更不免令人讚歎:「百工之巧,神乎技矣!」


清 十七、十八世紀 陳子雲 雕橄欖核松陰漁樂扇墜

清 十七、十八世紀 陳子雲 雕橄欖核松陰漁樂扇墜

在高僅三公分的橄欖核上,以通景式構圖,浮雕溪岸松陰下,漁船兩艘泊於岸邊,船客與岸上的人正對飲言歡,尺寸雖小,善用高浮雕、鏤空等雕刻手法,呈現畫面主題,人物表情生動富動態,松樹船舶等細節處理上卻極為講究,且用斧披皴刻山石肌理,陰刻細線描繪遠山空間,整件核雕備極工巧,在技巧表現上如同竹刻般層次分明,又如山水繪畫般空間感十足,上有刻款「庚辰孟夏望前,陳子雲製」。陳子雲或為清初蘇州一帶的雕刻家,從同時展出其存世的〈松下高士〉及〈花卉〉兩件橄欖核雕中不難發現,他在構圖及雕刻技法上的妥善運用與處理,呈現出如詩畫般的核雕微型空間。


清 乾隆 犀角嵌金銀絲扳指 附木盒

清 乾隆 犀角嵌金銀絲扳指 附木盒

扳指原是套於拇指上,在射箭時用以勾住弓弦,以防拇指勒傷之用,到了清代逐漸演變為裝飾功能,舉凡玉、瓷、金屬、牙角、木等各種珍貴材質都可用於製作扳指。此套乾隆時期製作的犀角扳指,原有九件,現存四件,表面皆以金、銀絲鑲嵌如蟠螭、異獸、雲紋、龍獸紋或其他幾何紋樣為裝飾,犀角深褐色為地,在金、銀絲交錯運用下,或勾勒、或交錯,或陪襯,顯得沉穩大器,每件器上皆有四個雙圈圖案,以篆書鑲嵌金絲「乾隆年製」或「乾隆御用」款。不僅材質珍貴,其嵌工精細,充分展現錯金銀工藝之美。同時展出為另一套雕牙骨嵌金銀絲扳指,是同樣以金銀鑲嵌,一黑一白各有巧妙不同。這兩套扳指皆以造型特殊的紫檀套蓋盒盛裝,外觀為三連獸足,套蓋上佈滿交錯的陰刻填金蟠螭紋,蓋內為三層盒,每層裝扳指三個。扳指本身的製作及外盒的雕工與造型設計,皆展現清代雕刻、金屬鑲嵌技術與包裝藝術的特色。


明 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

元至明 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

這件銀槎是以漢代張騫乘槎尋訪河源,至天河遇見牛郎、織女,並帶回支機石的故事為主題。器作天然中空枯蝕樹幹為槎(即木筏),主人翁張騫坐於槎內,仰望天際,綸巾揚起,衣襟敞開,臨風微笑,右手握一長方石,石上有篆書「支機」二字。整體造型簡約內斂,線條流暢洗練,人物情態不失生動,為銀雕器類的精好之作。又據器底「碧山子」及「至正乙酉年造」 篆銘可知,此器或為元代嘉興地區著名的銀工「朱碧山」所作,亦或承襲朱氏所擅雕刻銀器。清代內府曾收有三件款屬朱氏之銀槎,造型做工各異其趣,同時所展出另一件銀槎,為乾隆三十一年內府仿造現存於北京故宮「朱碧山」銀槎而做,顯示刻塑銀器在清代的延續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