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紙本
山東武氏祠左石室西壁下石畫像拓本,畫七女為父報仇故事。武氏祠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是東漢晚期武氏家族墓地三座地面石結構祠堂及雙闕的總稱,始建於桓帝建和元年(147)。
本幅故事大意為:某縣令冤殺七女之父,因此七名女子利用縣令的馬車經過渭水橋時,五名女子在橋上前後包圍攔阻,迫其跌落河中,橋下另有兩名女子乘船埋伏,伺機攻擊落水的縣令,報了殺父之仇。
太室石闕,始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位於河南嵩山太室山前中嶽廟,原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分東西二闕,以條石及塊石砌成。闕上有陽刻篆字題額,另刻隸書銘文,行間均有直向界格。闕身其餘石面均滿雕各種姿態生動的人物、車馬、動植物等圖案,為研究漢代繪畫及社會風俗的珍貴實物資料。此作隸書圓潤古樸,字體寬和周正,兼有篆意,為傳世漢代碑銘上乘之作。
「嵩山三闕」是太室石闕、少室石闕、開母廟石闕三闕的合稱,位於河南嵩山地區,是中國現存最古的廟闕。少室石闕,在河南登封縣城西少室山下,為少室阿姨廟神道闕,東漢安帝延光二年(123)潁川太守朱寵所建。 形制與太室闕相仿。 《少室石闕銘》 為篆書, 寬博樸厚,氣象恢宏,有大家之風。另有隸書題名。闕身其他石面亦如太室闕滿刻畫像。清代書家王澍評云:「刻雖未工而字殊朴茂。 」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於山東濟南孝堂山上。祠內多刻畫像,圖案為朝會、拜謁、出遊、狩獵、百戲等漢代貴族墓葬石刻的常見題材。由於祠室外壁有大量遊人題記,紀年最早者為東漢中期所題,且畫像風格與鄰近肥城出土的東漢永平年間石刻極相似,因此推測孝堂山石祠建造年代應在漢明帝時期前後。 本幅為從孝堂山石祠拓出的淺線刻畫像,技法為單線陰刻。圖象和石面在同一平面,近似白描繪畫效果。
〈李翕碑〉因右側刻有「五瑞圖」及題記,其中「黃龍」二字題記高居上端, 故還有一「黃龍碑」的俗稱。 〈李翕〉碑側以陰刻手法,刻繪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甘露降及承露人等李翕治理地方期間出現的五種祥瑞。黃龍白鹿為神獸,嘉禾象徵五穀豐登,連理木象徵君王有德;甘露降則是樹木會滴下甘美的露水,承接飲用可延年益壽。五瑞圖刻畫精緻, 寓意吉祥,本次展出墨拓與朱拓兩種。
〈郙閣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橋郙閣頌〉, 又稱 〈郙閣頌碑〉, 建寧五年(172)立。仇靖文,仇紼書。為紀念漢武都太守李翕修郙閣棧道而立,原在陜西省略陽縣,刻石左上有古代拉船縴繩磨損的印痕七道。乃因摩崖刻石位於山壁轉彎處,常被縴夫借為支點勒繩以省力,導致勒痕可見。書風俊逸古樸,雄渾靜穆, 與漢中〈石門頌〉, 成縣〈西狹頌〉 并稱 「漢三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