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雄視鉅海—臺灣古地圖

  公元1662年,鄭成功(1624-1662)擊退荷屬東印度公司,開啟臺灣史上的明鄭時期,此時清政府之於此域外之地,瞭解相當有限,展陳1666年左右繪製之滿、漢文《臺灣略圖》,繪製區域僅在今臺南鹿耳門航道及赤磡城、承天府一帶,內容以明鄭軍事布防為重,然而到了17、18世紀交會之際(康熙中),情況已經大不相同,透過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康熙臺灣輿圖》,我們看到了臺灣西部由南到北的自然及人文景觀,特別是原住民形象與風俗的展現,顯見清政府對臺灣社會文化或整體地理環境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而後隨著乾隆皇帝移民政策的開放,漢人大量來臺,展陳18世紀中葉(乾隆中)左右繪製的《乾隆臺灣地圖》,圖面上可見漢人聚落600多處,原住民聚落300多處,說明臺灣人口飛速成長,且從圖上方空白處,詳細註寫的「山中」、「山後」原住民聚落名來看,此時漢人對臺灣島的瞭解應該已經擴及東岸。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臺灣略圖

    • 1666年左右(康熙初年紙本墨繪)

      〈臺灣略圖〉共有兩幅,滿、漢文箋注各一幅。公元1662年,鄭成功打敗控制臺灣的荷屬東印度公司,開啟臺灣史上的明鄭時期。公元1666年,康熙帝派員從北京到福建詢問是否攻打臺灣,曾經督理明鄭五軍軍務的降將周全斌(?-1671),力主應渡海一舉殲滅鄭氏家族,展出漢文〈臺灣略圖〉很可能就是當時周氏繪呈皇帝的一幅軍事攻略圖,而滿文〈臺灣略圖〉則是其譯本。

  • 乾隆臺灣地圖

    • 18世紀中葉(清乾隆中期紙本彩繪)

      本圖是傳統手繪青綠山水畫地圖,描述範圍東以山為界,西臨海,北至花屽嶼,南至沙碼磯頭,是目前所知清代圖面訊息量最多的一幅長卷臺灣全島地圖。除以實景式符號繪註中央山脈以西自然及人文景觀以外,山之後或山之內無法繪出之住民聚落,則依序註寫在圖的上方空白處,足見雖不繪山後地景,但繪者對於臺灣的認識顯然已經涵蓋東西兩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