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展出時間 2018年01月01日至2018年03月25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204、206
:::

展覽概述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裏,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展件介紹

北齊

唐邕寫經碑墨拓本 軸

  1. 形式:軸
  2. 尺寸:155 x 98.8

〈唐邕寫經碑〉刻於北齊武平三年(572),計二十行,每行三十四字,字大約五公分,內容記述唐邕(生卒年不詳)自天統四年(568)至武平三年在石窟中刻寫佛經的原委,為河北省邯鄲市「北嚮堂山石窟」南洞刻碑名品之一。
用筆刻意強調橫畫和捺畫的收筆,波折明顯。結字似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還有些來自篆書。全篇書法給人蘊藉淳樸之感。此作在書法史和佛教藝術史上皆甚有名,近人莊嚴(1899-1980)大字亦受其影響。

宋四家墨寶 冊

宋黃庭堅書七言詩

  1. 形式:冊頁
  2. 尺寸:27.9 x 25.3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人。工詩文、書法,和蔡襄(1012-1067)、蘇軾(1037-1101)、米芾(1052-1108)並列為北宋四大書家。
本幅選自《宋四家墨寶》冊,內容書七言絕句一首,曰:「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以典故隱喻自己難於作詩的窘況。通幅為草書小品,或是受限於書寫範圍,故運筆含蓄內斂,以勁直的筆畫,墨色的濃枯,表現出蒼勁堅實的質感。

元趙孟頫趙氏一門法書 冊

管道昇致中峰和尚尺牘

  1. 形式:冊頁
  2. 尺寸:31.7 x 72.9

管道昇(1262-1319),字仲姬,吳興(今浙江吳興)人,趙孟頫之妻。篤信佛法,善畫墨竹、梅、蘭,亦工山水、佛像。
本幅選自《元趙氏一門法書》冊,為管氏捎與中峰明本(1263-1323)的一封信札,內容大抵寫感念師恩浩蕩,希冀其點化亡者,普渡家人眾生之事。書體楷、行、草三體兼備,為「雜體書」的一種,然未若趙孟頫那樣嫻熟。封題與本幅裱成一頁,鈐有「趙管」朱文印,得窺中國古代女性婚嫁冠夫姓之傳統。

清 王澍

臨石鼓文

  1. 形式:冊
  2. 尺寸:26 x 14.7

王澍(1668-1743),字若林,號虛舟,江蘇金壇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
此冊寫於雍正八年(1730),經比對與〈積書巖帖本〉相同。學者考究,此本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入藏,是年乾隆重定石鼓,故冊末附王杰等眾臣說明。王澍臨本較元明兩代拓本字數更多,且篆法多摹自宋薛尚功,加上王澍早在康熙朝即以篆書聞名,因此此本與內府收趙孟頫音釋之元拓本,經乾隆皇帝鑑定同為石鼓文參考的標準本。

清 林則徐

行書錄沈大悟詩四屏 軸

  1. 形式:軸
  2. 尺寸:129.4 x 31.2x4

林則徐(1785-1850),字少穆,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道光十八年(1838)任欽差大臣,查辦廣東海口鴉片事件。翌年收繳鴉片和煙膏煙具,並於虎門集中燒毀,是謂「虎門銷煙」事件,也是今日「六三禁煙節」的由來。
政治之外,林氏亦以書法聞名於世。本幅寫明人沈宜(1611-1674)七言詩一首,點畫工整,間架挺拔,有唐人遺韻。行筆時的徐疾和提按的輕重變化都豐富了筆墨的層次,為其晚年難得一見的大楷精品之作。

展件清單

朝代
作者
品名
形式
尺寸
 
漢故小黃門譙敏碑墨拓本 軸
174.7 x 81.7
王羲之
晉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 卷
本幅一 27.8 x 25.8
本幅二 27.8 x 25
拖尾 25.2 x 92.9
北齊
 
北齊唐邕寫經碑墨拓本 軸
155 x 98.8
北宋
黃庭堅
宋四家墨寶 冊 宋黃庭堅書七言詩
冊頁
27.9 x 25.3
趙孟頫
元趙孟頫書閒居賦 卷
38 x 248.3
管道昇
元趙孟頫趙氏一門法書 冊 管道昇致中峰和尚尺牘
冊頁
31.7 x 72.9
董其昌
明董其昌書五言絕句 軸
76.1 x 35.5
王澍
清王澍臨石鼓文 冊
26 x 14.7
愛新覺羅・永瑢
清永瑢書心經 軸
120.8 x 52
張照
清張照臨董其昌臨蘇軾仲矩帖 卷
15.6 x 48
林則徐
清林則徐行書錄沈大悟詩四屏 軸
129.4 x 31.2 x 4
俞樾
清俞樾集曹全碑七言聯 軸
147.8 x 36.5 x 2
民國
溥儒
民國溥儒草書寒玉堂千字文 卷
26.8 x 113.2
民國
江兆申
民國江兆申行書王維五言古詩 橫披
橫披
34.6 x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