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展出時間 2017年10月1日至2017年12月25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204、206
:::

展覽概述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裏,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展件介紹

宋 米芾

書送提舉通直使詩

  1. 形式:冊
  2. 尺寸:30.6x63公分

米芾(1052-1108),北宋書畫家、鑑賞家。初名黻,字元章。自元祐六年(1091)起,改名芾。徽宗趙佶召為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書以二王、顏真卿為基礎,用筆俊邁豪放。

此帖款「米黻」,是送給即將前往江西地區任官友人的詩作,又稱三吳帖。米芾稱讚他為三吳(古代蘇州、湖州、吳江一帶通稱)大丈夫,具恢弘氣度和胸襟。米芾此時剛步入仕途,與友人際遇和抱負類似,藉詩文相互嘉勉。選自《宋四家墨寶》。

元 鄧文原

致景良尺牘

  1. 形式:冊
  2. 尺寸:33.4x41.8公分

鄧文原(1259-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稱素履先生。杭州人。博學工古文,受元初大家趙孟頫與高克恭推崇賞識。書法與趙孟頫、鮮于樞並稱元初三大書家。

此尺牘致吳景良,名漢傑。由信中「先尊府義士碑下求惡札,俾得附名,以傳不朽」之句,知鄧氏為景良父親吳森(?-1313)書寫碑文,完成後書寫信札。鄧文原書法學李北海,此件作品書風疏朗流美,頗得晉人風味,與趙孟頫尺牘相伯仲。選自《元人翰墨冊》。

明 宣宗

書上林冬暖詩

  1. 形式:軸
  2. 尺寸:47.3x23.9公分

明宣宗(1399-1435,1426-35在位),姓朱,名瞻基。書法為畫名所掩,書出沈度兄弟,圓熟外亦顯遒勁。

本幅為宣德六年(1431)賜吏部郎中程南雲(?-1458)六言詩「蓬島雪融瓊液,瑤池水泛冰澌;曉日初臨東閣,梅花開遍南枝」。結字近於趙孟頫(1254-1322),反映明初以來風尚,運筆較為快速,起筆收筆不加修飾。程南雲於永樂十九年(1421)以能書授中書舍人,善書畫,精篆隸,為時所尚。

清 劉墉

臨黃山谷題周昉畫琴阮圖

  1. 形式:軸
  2. 尺寸:104x33.6公分

劉墉(1720-1804),號石菴,山東諸城人。乾隆間進士,曾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書法魏晉,筆意古厚,初從趙孟頫(1254-1322)入手,中歲自成一家。

此件臨黃庭堅〈題周昉畫琴阮圖〉:「丹青有神藝,周郎獨能兼;圖畫絕世人,真態不可添。卻憐如畫者,相與落誰手;想像猶可言,雨重煙籠柳。」書法藉點畫或粗或細的變化來調和虛實,貫串行氣,展現渾厚豐潤氣度。本件為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昆仲捐贈。

民國 臺靜農

臨中嶽嵩高靈廟碑

  1. 形式:軸
  2. 尺寸:75.9x52.1公分

臺靜農(1902-1990),安徽霍邱人。字伯簡,晚號靜者。歷任國內各大學中文系教授,為當代著名文史學者和書法家。

北魏太安二年(456),太武帝依道士寇謙之奏請,重造嵩嶽新廟,立碑記事,即〈中嶽嵩高靈廟碑〉。本幅為臺氏臨寫作品,約作於一九八六年秋,書風近〈爨寶子碑〉,筆畫方折,古質中別具俊秀之美。本件為臺靜農先生遺贈。

展件清單

朝代
作者
品名
形式
尺寸(公分)
 
瑯琊臺石刻墨拓本
75x64.3
 
史晨碑
23x13.7
 
三體石經墨拓本
111x59.8
蘇軾
致子厚宮使正議尺牘
25.6x31.1
黃庭堅
山預帖
31.2x26.8
米芾
書送提舉通直使詩
30.6x63
吳說
頓首上啟明善尺牘
23.9x38.8
鄧文原
致景良郎中尺牘
33.4x41.8
倪瓚
跋唐人臨右軍真蹟
31.8 x20.5
宣宗
書上林冬暖詩
47.3x23.9
李東陽
自書詩帖
32.4x435.4
祝允明
書祖允暉慶誕記
121.8x44.8
文徵明
書醉翁亭記
53.5x28.6
劉墉
臨黃山谷題周昉畫琴阮圖
104x33.6
高邕
行書麓山寺碑
134.8x33
張祖翼
隸書五瑞圖題記
134.8x33
楊峴
隸書禮器碑
134.8x33
毛承基
隸書石門頌
134.8x33
何紹基
臨魏上尊號奏
31.1x522
民國
董作賓
甲骨文題丁鶴廬題畫梅詩
86.6 x 37.8
民國
張大千
行草書廬山詩三首
上幅18x61.2 下幅46.5x 86.3
民國
臺靜農
臨中嶽嵩高靈廟碑
75.9x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