唵嘛呢叭咪吽—院藏藏傳佛教文物特展,展出時間 第一檔2016年5月3日至2016年7月31日,第二檔2016年8月6日至2016年11月6日,陳列室 103、104
:::

五部聖眾

佛像是信徒禮拜、觀想的對象,《龍藏經》的上下經板畫有藏傳佛教各種不同的神像,總共七百五十六尊,均是依照《造像量度經》規定的比例、顏色、造型所繪製,是一部藏傳佛教眾神譜的無上寶典。這些尊像可分成諸佛、菩薩、護法、祖師、聲聞羅漢五大類,其中護法類約佔一半,女性尊像也有四分之一,不論莊嚴寂靜,或威猛忿怒,無一不是為了救度眾生所化現的方便,是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本單元以經板尊像,並配合金銅佛、彩繪佛像畫軸,及諸尊手持相對應的各類法器一並展出,藉資呈現藏傳佛教神祇的殊勝。

五方佛

  1. 清 十八世紀 五色數珠及五方佛像

又名「五智如來」,代表五智。藏傳佛教認為,修行者僅依靠念誦真言和觀想曼荼羅,仍不能達到即身成佛的境界,還要有五種智慧才能成佛,此五智只有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才具有,他是釋迦牟尼的法身佛。為了教化眾生,他化為五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身白色,代表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閦佛,身藍色,代表大圓境智;南方寶生佛,身黃色,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彌陀佛,身紅色,代表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身綠色,代表成所作智。這組五方佛像及數珠目前有四屜格,分別以青金石、琥珀、珊瑚、綠松石為材質製成佛像與數珠,每屜面上封玻璃,上覆龕形開光之戧金屜板,屜蓋內為黑漆地泥金書寫咒語,是清代宮廷十八世紀的作品。

五方佛

西藏十七世紀噶瑪拔希大寶法王唐卡

噶舉派創始於十一世紀,重視密宗學習,而密宗學習又必須通過口耳相傳,故名噶舉(藏語口傳之意)。因該教派創始人在修法時都穿白色僧裙,故又稱白教。此派亦為藏傳佛教中第一個採取活佛轉世制度的宗派。本幅為十七世紀噶瑪噶舉派中「黑帽系」的作品,描繪黑帽派第二代祖師噶瑪拔希(1204-1283)及其傳承。噶瑪拔希曾受邀造訪蒙古,並受到皇家禮遇,1256年,蒙哥大汗賜其一頂金邊黑色僧帽及一顆金印,從此噶瑪拔希一系即稱為黑帽系。全幅筆法細膩,敷色典雅,是典型的藏東受漢地影響的畫風。

西藏十七世紀噶瑪拔希大寶法王唐卡

清姚文瀚畫第一阿迎阿機達尊者

在雄偉的岡底斯雪山上,居住著聖者因竭陀尊者(阿迎阿機達, Aṅgada),手持香缽和拂子,一千三百名阿羅漢伴隨著他。阿迎阿機達(因竭陀)尊者在西藏十六羅漢中,排名第一,奉釋迦牟尼之命,居住大雪山護持佛教。畫中羅漢頭罩光環,身著漢式寬袍,側身坐石墊上,左臂夾拂塵,雙手握起香爐。據說信徒聞香味,可獲得持戒的芬芳甘甜,觸拂子,可以除煩惱和疾病。比丘侍立尊者左右,二獅匍匐腳下。頂上圓光之內為龍王佛,佛的頂髻後方有八蛇盤出。龍王佛、尊者的持物以及比丘袈裟翻起一角的畫法,皆為西藏形式。

清姚文瀚畫第一阿迎阿機達尊者

金剛鈴、金剛杵

  1. 西藏 十五世紀

金剛鈴(ghaṇṭa)和金剛杵(vajra)是藏傳佛教常用的法器,修密時,鈴杵常常配合一起使用,代表方便的右手持金剛杵,代表智慧的左手持鈴,象徵悲智雙運。鈴內腔空,表萬法皆空,鈴聲則宣示空性,杵的兩端各有五股,象徵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和法界體性智。這對鈴杵同置於一描漆皮盒內,盒內說明其為西藏布達拉廟所供奉,是二世、三世及五世達賴喇嘛經常手執之物,噶瑪巴時所成造。

金剛鈴、金剛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