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筆蘊
展出時間 2015年7月18日至2016年1月10日,陳列室 104

昔人以木板雕鏤書籍插圖,墨色單印取其方便,朱墨雙色則顯示匠人技藝。明萬曆年間,吳興地區閔齊伋與凌濛初兩家以多色套印,出版各種書籍,引起市場極大迴響;天啟年間,更衍生以多塊雕板彩色套印紙上的「餖版」技術,以及帶有浮雕功效的「拱花」壓印技法。其中,江寧吳發祥《蘿軒變古箋譜》及金陵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最具匠心指標,其刻意標新,兼具文人氣韻的創新手法,所研發之「餖版」、「拱花」技法精妙,帶動圖書套印風潮。

明末西方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雖帶來西洋圖像,但銅版製圖技術則在清康熙年間的宮廷裏獲得實踐。清宮銅版製圖技術源自康熙皇帝與傳教士馬國賢(Matteo Ripa, 1682-1745)之間的提問與實驗,《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為首度成功的銅版畫作品;至若乾隆皇帝為宣揚十全武功下令製作的銅版畫,亦是運用銅版製圖的最佳典範。

此外,清代中葉以後,外國書商引進以石版為版材刷印圖書的石印技術。他們以商業利益為考量,力求低成本、高產量,快速出版各式畫報及圖書。石印版畫因之成為運用新材質製成的插圖作品,然畫面終究不如木版及銅版插圖的精細可觀。

十竹齋書畫譜之翎毛譜

  1. 明 胡正言編
  2. 明末彩色套印本

《十竹齋書畫譜》為明末胡正言(約1580-1671)編輯,使用「餖版」技法印製的大型木板水印畫集。「餖版」技法始於明代末年,是在木刻畫彩色套印基礎上發展的技術。印製過程根據彩色畫稿的設色要求分別勾摹,並雕刻成幾十塊甚至上百塊的小木板,而後膠著於固定位置,再以墨、顏料與漿糊逐步由淺至深依次套印或疊印。

院藏之《十竹齋書畫譜》共二十六開,其中二十二開屬〈翎毛譜〉,四開屬〈書畫冊〉。從版本歸屬看,應涵蓋了明末初本及嘉慶二十三年(1818)芥子園重刊本兩種。本幅屬〈翎毛譜〉,畫心鈐印「五雲」,以近景的方式描繪,一禽鳥棲止於折枝桂花上,扭轉其脖頸梳理羽翼姿態生動。筆法以雙鈎填彩的風格呈現,有宋人遺韻。對幅草書題應屬明末崇禎之初印版本。〈翎毛譜〉在《十竹齋書畫譜》中屬於晚期作品,用色妍雅,刀法挺秀,套印工藝較其餘各譜更為複雜和成熟。

另幅為〈書畫冊〉其中一開。一禽鳥棲止於枝葉上啄食果實之態,以雙鈎填彩的風格呈現,枝幹姿態與葉面轉折真實,黃鸝鳥設色的濃淡與線條筆法變化豐富,構圖沉穩,有宋人遺韻。鈐印白文「茂林」,對幅行書題,署名「在齊鮑山」,鈐印「十竹齋書畫記」。由此套冊頁畫心和對題的中折膠漬痕,推測初版時原採用書籍蝴蝶裝的形式裝幀,後人重裱時才改為五鑲式冊頁保存。

十竹齋書畫譜之翎毛譜

文美齋詩箋譜

  1. 清 焦書卿編 清 張兆祥、王振聲繪
  2. 清宣統三年天津文美齋彩色套印本

《文美齋詩箋譜》由清末天津坊肆文美齋主人焦書卿(1842-?)邀請知名畫家張兆祥(1852-1908)、王振聲(1842-1922)等繪製花卉圖,合計百幅,並以「餖版」及「拱花」套印技法印製箋紙,再集結成冊出版。

圖左為張兆祥所繪辛夷花,圖下鈐「兆祥」。張兆祥字龢庵,習自惲壽平(1633-1690)沒骨花卉之畫風,為天津著名花卉畫家。辛夷花開時大小如盞,含苞時則如筆頭般,又稱木筆花。焦書卿命人運用「餖版」技法將花、葉各種深淺顏色依序落於紙上,分毫不差,絕妙展現套印技術的精細度與高難度。

圖右出自王振聲之手。王振聲字劭農,一作少農,號爛柯山樵;清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工書畫,善繪花鳥。「願花長好月長圓」,以香櫞花及黃色果實呈現花好,月圓,人長久的美好祈願。

文美齋詩箋譜

御製避暑山莊詩(並圖)

  1. 清 聖祖撰 清 沈喻繪圖 義大利 馬國賢製圖
  2. 清康熙五十二年武英殿刊朱墨套印本
御製避暑山莊詩(並圖)

御製避暑山莊詩(並圖)

  1. 清 聖祖撰 清 沈喻繪圖 清 朱圭、梅裕鳳製圖
  2. 清康熙五十二年武英殿刊滿文本
御製避暑山莊詩(並圖)

御製避暑山莊詩(並圖)

  1. 清 聖祖撰 清 高宗依次和韻 清 沈喻繪圖 清 朱圭、梅裕鳳製圖
  2. 清乾隆六年武英殿刊朱墨套印本
御製避暑山莊詩(並圖)

熱河避暑山莊是中國現存清代最大的皇家園林,肇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係清帝秋獮行圍休憩的一所行宮;乾隆皇帝登基後續予擴建,山莊規模越益宏偉。康熙五十一年(1712),聖祖選取山莊主要三十六個景點,各以四字名命,賦詩作記,並命宮廷畫師繪圖,一景一詩,一詩一圖,以詩意的筆觸,細緻的圖繪,呈現山莊自然景觀與人文建築天人合一境界。

全書繪圖由沈喻起稿,武英殿雕印滿漢文本兩部,漢文本插圖由西洋傳教士馬國賢(Matteo Ripa, 1682-1745)主持,率領清宮畫師依圖稿採用西洋銅版蝕刻技法刻印,是清代將西洋銅版畫印刷術用於宮廷版畫製作之始。滿文本所附三十六景圖,則由朱圭(約1644-1717)、梅裕鳳兩人擔綱,以木刻雕印。乾隆六年(1741),弘曆登基後首度重返避暑山莊,憶起幼年與皇祖康熙帝在山莊相處的短暫歲月,激起他重印山莊一書的念頭。他據皇祖題詩原韻和詩三十六首,而附圖則沿用朱圭原雕木版刷印。

展件選自康熙朝滿漢文本與乾隆朝漢文本〈西嶺晨霞〉與〈風泉清聽〉兩圖,康熙朝漢文本銅版畫明暗層次清晰,景物立體逼真,具強烈的寫實特色;滿文木刻本插圖典雅優美,突顯傳統繪畫注重寫意的特色。乾隆朝漢文本插圖既沿用朱圭原木刻版重新刷印,但雕版久經歲月,因此重新刷印的插圖出現斷板現象。

盛京輿圖

  1. 清 弘晌等奉敕撰
  2. 乾隆四十三年銅版印本
  3. 尺寸:每版 縱25.5公分 橫19.3公分
盛京輿圖

本圖原名《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戰蹟輿圖》。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高宗下旨將軍弘晌針對東北地區滿漢譯名及山川道里形勢繪製大圖,交輿圖處以銅版重新刻印,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完成。全圖共一四四幅,除統一滿漢文地名譯音外,並對明清交替重要戰場,另加標注戰爭事蹟。文字右漢左滿,依「源、遠、流、長」四字劃分區域。選件為圖內首頁乾隆皇帝上諭與御製詩文,以及盛京等處地圖(流七)。全圖銅板刷印,線條刻畫清晰,字體挺拔銳利,是瞭解十七、十八世紀東北地區形勢之重要地圖。

《盛京輿圖》各圖接合表:

源五
源四
源三
源二
源一
諭旨
尼布楚等處
黑龍江等處
積奇哩江等處
吉林河等處
圖克蘇瑚山等處
尼布楚等處
黑龍江等處
積奇哩江等處
吉林河等處
圖克蘇瑚山等處
尼布楚等處
黑龍江等處
積奇哩江等處
吉林河等處
圖克蘇瑚山等處
尼布楚等處
黑龍江等處
積奇哩江等處
吉林河等處
圖克蘇瑚山等處

欽定元王惲承華事略補圖六卷

  1. 元 王惲撰 清 徐郙等補圖
  2. 清光緒二十二年張之洞蘇州刊本
欽定元王惲承華事略補圖六卷

欽定元王惲承華事略補圖

  1. 元 王惲撰
  2. 清光緒二十二年張之洞蘇州石印本
欽定元王惲承華事略補圖

《承華事略》是元代御史王惲(1227-1304)為皇太子真金(1243-1286,忽必烈次子)所編撰的一部帝王學專書。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德宗載湉(1871-1908)諭令南書房翰林將此書各篇內容逐段繹解為圖說,交由張之洞(1837-1909)承辦後續繪圖、刊刻、刷印的重任。當時頗負盛名的蘇州畫家皆獲邀參與繪圖;數十位刻工,則來自蘇、滬、揚、粵、鄂各地。歷時九個月,耗銀七千兩,終於竣工進呈。

全書附圖四十幅,不僅要考究古代名物制度,線條樣式更務求精細古雅,故版畫雕刻難度遠勝於文字。當時風行且成熟的石印技術,在編印過程中備受重視。張之洞最後便以木刻本及石印本同時進呈。本院同時典藏二種印本,堪稱清季傳統版畫搭配新奇巧技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