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 西元前471-475

者減鐘

春秋晚期 西元前471-475

者減鐘

含甬高40,兩銑相距22.4公分 / 含甬高44,兩銑相距23公分

乾隆二十四年(1759),江西農民在耕地時,掘得古鐘十一件,這些古鐘形制、紋飾皆相同,尺寸由大至小排列,為一套樂鐘。這套古鐘由江西巡撫進呈宮中,乾隆皇帝(1735-1796在位)特地為之設立了韻古堂存放,並收錄於《西清續鑑・甲編》一書。現在這套樂鐘多已佚失,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其中兩件。

 
這兩件銅鐘來自於春秋晚期的吳國,為甬鐘,甬上飾蟬紋和蟠虺紋,舞部和篆間作蟠虺紋。鼓部由蟠螭紋交錯盤繞而成,左右兩側各伸展出三個獸首。正面鼓部的紋飾局部作淺浮雕,背面鼓部則未作浮雕,僅獸眼雙目突出。在鐘體的鉦間和兩欒鑄有銘文,兩器銘文雖然可見字數有異,內容大致相同,各自成篇,釋文為:「唯正月初吉丁亥,工 王皮之子者減擇其吉金,自作鐘,不白不 ,不濼不淍,協于我霝籥,卑龢卑□,用祈眉壽□釐,于其皇祖皇考,若參壽,卑汝音音,龢龢倉倉,其登于上下,聞于四方,子子孫孫永保是尚。」
 
依銘文第二句,器主「者減」是春秋晚期吳王「皮」之子,兩人名號皆為記音形式。全篇銘文內容主要為祈福語和形容此器的樂音悠揚美妙。者減鐘為目前所知春秋時期吳國較早的帶銘青銅器,銘文有吳王和其子之名,說明此器來自吳國的高級貴族。反映了吳國禮樂文化及漢字在長江下游的發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