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 朝鮮時代 

廣州分院里 青花龍紋罐

韓國 朝鮮時代 

廣州分院里 青花龍紋罐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  高41,口徑16.4,底徑17.2公分

青花龍紋罐,是韓國朝鮮時代的王室特別重視的陶瓷用器,至少自十六世紀起就開始生產。從收錄了當時王室活動、儀式規範及器用圖像的「儀軌」當中,可以看到像本件作品一樣器形為直廣口,肩腹渾圓,器足略微外撇,並且以龍和雲氣作為主要紋飾的罐子,特別被喚作「龍樽」。「龍樽」可用來插花,稱為「樽花」,在宴會或儀典時成對擺設,將場面妝點得氣派輝煌;又或者可以加上蓋子,作為裝酒的「酒樽」使用。其他文獻也反映了「龍樽」的特殊地位,例如《英祖實錄》記載,為了禁止奢侈,英祖(1724-1776在位)曾一度諭令停止使用青花繪飾陶瓷,回歸以較便宜且容易取得的鐵繪來裝飾,但只有「龍樽」仍維持以青花描繪。

 
由於描繪青花紋樣所用的鈷料是昂貴的進口原料,兼之崇尚儒家清白儉樸的社會風氣,朝鮮時代所製作的青花瓷往往留白較多,像這樣滿布著細緻紋樣的作品,顯得相當華貴。根據紀錄,主紋飾通常特別交由畫院派遣的畫員精心描繪,從屬的裝飾紋樣則可能由專司官窯陶瓷生產的司饔院分院陶工完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