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西元1644-1911

四庫全書

清 西元1644-1911

四庫全書

外觀尺寸(高、廣)31.8x20.5(公分)
版框尺寸(高、廣)22.4x15.4(公分)

清乾隆敕修清紀昀等奉敕編
清乾隆間寫文淵閣本
 
我國歷朝均以訪求典籍、編纂圖書,做為稽古右文的表徵。清初修纂《四庫全書》亦是此一優良傳統的延續。
 
《四庫全書》網羅歷代的重要典籍三千四百餘種,分裝成三萬六千餘冊,其內容分成經、史、子、集四部,部以下再分許多類。《全書》所用底本有採進本、內府本、敕撰本、通行本、進呈本、《永樂大典》本等,館臣逐一鑒別,擇其善本,並加以考證,體現了我國文獻整理、校讎嚴謹的傳統。
 
《四庫全書》的編纂,緣起於《永樂大典》的校 輯。乾隆三十七年(1772)初,詔令各省採進圖書,並開《四庫全書》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大體完成了修纂工作,十五年間動員文人學士三千八百餘人,先後鈔成七部,分貯故宮大內「文淵閣」、瀋陽故宮「文溯閣」、熱河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圓明園「文源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以及杭州聖因寺「文瀾閣」,再加上翰林院的底本一部。但是經歷不到二百 年,就有三部(文源、文宗、文匯三閣)全燬,一部(文瀾閣)殘缺,翰林院底本也散佚殆盡。現存本院的文淵閣本,收書三千四百七十一種,共計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一冊、七萬九千三百餘卷,比傳存的文溯、文津兩閣本超出甚多,是存世最為完備、也最為精美的一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