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西元1368-1644

永樂大典

明 西元1368-1644

永樂大典

外觀尺寸(高、廣)50.5x30(公分)
版框尺寸(高、廣)35x22.5(公分)

明 解縉等撰
明 嘉靖隆慶間內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是明代的一部規模宏大的類書。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為了整理歷代典籍,命翰林學士解縉等人編修一部類書,次年成書,定名《文獻大成》。但成祖以所纂尚多未備,且內容簡略,復命姚廣孝和解縉等共同監修,重行纂編,於永樂六年(1408)完成,改稱《永樂大典》。全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
 
此部書收錄我國宋元以前重要的圖書文獻有七、八千種之多,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戲劇、工技、農藝等各方面資料,采掇搜羅,極為浩博,且多世所不經見之書,明代之前大量秘籍佚文,藉此以傳。
 
此部書採「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繫事」的編輯體例,以《洪武正韻》為綱,按韻分列單字,每字先注明其音義,次錄各韻書、字書的反切與解說,再備錄楷、篆、隸各體,然後彙輯與此字有關的各種資料,並依次抄錄。單字注解中的書名和作者名,全用紅字寫出,極為醒目。尤其可貴之處,在單字下所引各項材料,完全據原書整部、整篇或整段,全文錄入,一字不改,因而保存了許多古書的原來面目。就其體例而言,此部書實兼有字書、韻書、類書之綜合功用。
 
此部書自編成後,原擬複寫刊刻,因工費浩繁而罷,故只有寫本流傳。嘉靖年間(1522-1566)皇宮失火,此部巨帙差點付之一炬,明世宗因此命人照永樂原本摹寫副本一部,並將正本存放文淵閣,副本存於皇史宬。然而因受兵燹之累,正本大約在明亡之時全部被毀,副本在明清易代之際始有亡佚,其後又陸續散失不少,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大部份《永樂大典》遭焚毀,劫後所存又被英、美、德、俄等列強所劫奪。如今全書幸存僅三百餘冊,約為原數的百分之三。而且散藏於世界各地,本院則典藏其中六十二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