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西元960-1279

周禮疏

宋 西元960-1279

周禮疏

外觀尺寸(高、廣)30x19.2(公分)
版框尺寸(高、廣)20.1x16.1(公分)

漢 鄭玄 注 
唐 賈公彥 疏
宋紹熙間兩浙東路茶鹽司刊元明遞修本
 
 
我國群經之有雕版,始於五代。五代所刻的群經,用唐石經經文,再取六朝以來經注本裡的注文附入,並不及於義疏。群經義疏之有雕梓,約始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但僅刻印義疏,不附經注文字,所以被稱為「單疏本」。單疏本去今久遠,傳世已如鳳毛麟角,其見存者常被藏書家視作「寶中寶」,認為是古書中的絕世珍本。
 
單疏本群經閱讀時需持經注本對照,甚不方便,到了南北宋交替之際,便有經注義疏合刻本的誕生。負責出版的機構是兩浙東茶鹽司,三山黃唐曾主持其事,故被稱為「黃唐本」,又因各書每半葉八行,亦被稱為「八行本」。
 
八行本群經注疏合刻,據元《西湖書院書目》所載,共計十二種(無《左傳注疏》);另據近代學者考證,注疏合刻以《周禮疏》發端,因而此書在我國群經出版史上,獨具地位。此本分為五十卷,與後代通行本作四十二卷者不同,則是因為它依照單疏本編次的關係,書中釋經的疏文被直接放在經文下方,其後再接注文及釋注的疏文,保存了單疏本過渡到注疏合刻本的痕跡,在版本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而其書遞經宋元明修補,至明成化初年印行,其字跡隨時代各有不同,綜合閱覽,又可看到各時代版刻字體嬗遞的情形,是又另具一種特色。傳世八行本群經注疏,已極稀少,本院所藏此本,雖有極少數零星殘卷被收藏,但還未見到其他完整之全帙存世,這樣珍貴的秘笈孤本,書中竟無收藏印記,可供考鏡遞藏源流,甚是奇特。康熙四十五年(1706)長洲何焯曾在內府見過此書,但《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卻未著錄,其原因令人百思不解,不過也幸而未被收入「天祿琳琅」藏書中,得以逃脫嘉慶二年(1797)昭仁殿的大火,得以傳存至今,可謂至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