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此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篆額佚失不存。曹全,甘肅敦煌人,侍親至孝,任郃陽令時恩澤廣被,同僚頌揚高德,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記其功績於碑石之上。 此碑於明代萬曆年間出土。碑文結體勻整,筆勢流暢,逸致翩翩,優雅不失朝氣,遒古秀麗兼備,於沉潛中兼具流暢感,充分顯現成熟的書寫技法,是漢代隸書代表。
此帖行草書兩行:「大道久不下,豈先未然耶。」拖尾有趙孟頫(1254-1322)至元丁亥年(1287)跋:「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此帖筆畫腴潤圓柔,第一行「大」字到「下」字,連筆而書,最後一字「耶」的末筆拉長,收筆加粗,成彎弧狀。由於王羲之(303-361)沒有這類書法風格的作品傳世,故多數論者認為可能是米芾(1052-1108)的臨仿之作。
此冊舊題為〈元趙孟頫書急就章〉,有學者指出應為俞和(1307-1382)晚年所書,然細觀冊後的題跋,應是俞和臨本。 俞和,字子中,號紫芝生,寓居杭州。據傳少時得趙氏親授,書風相似,人莫能辨。漢晉章草於此作中,從古樸化為婉媚,長橫及捺筆處用波磔,短橫頓收,俞氏則於獨點處用磔法,短橫處提筆出鋒出之,筆姿變化靈活多端。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江蘇華亭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諡文敏。善書畫,富收藏,尤精鑑賞。 本卷未署年款,研究者指出應為《餘清齋法帖》彙刻〈十七帖〉的臨本,時間在萬曆二十四年(1596)之後,可據以理解明代末期〈十七帖〉流行的時代背景,以及董氏臨古與考據並重的書學態度。
湯煥(生卒年不詳),字堯文,號鄰初。浙江杭縣人,隆慶四年(1570)舉人。善書法、精篆刻,高士奇(1644-1703)謂其「以書法稱於時,蓋從晉人蹊徑而入者。」 本幅書寫〈秋日宿西山臥佛寺〉、〈遊香山寺〉自作詩兩首,書法受元代「雜體書」影響,混雜楷、行、草和章草四體,唯筆法更加自由奔放,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