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展件介紹

  • 唐 閻立本職貢圖

    • 形式:卷
    • 尺寸(公分):61x191

      畫中域外人物高額深目,手捧奇珍異物,由右向左絡繹前行。此畫應是描繪貞觀五年(631),婆利、羅剎、林邑三國使節團,向大唐帝國朝貢的史事。畫中人物極富戲劇性的造型,說明職貢圖「紀實」與「想像」的敘事風格。
      此幅沒有畫家款印,籤題作閻立本(?─673)。依《宣和畫譜》著錄,閻氏畫作多與唐朝國際政治有關。

  • 唐 周昉 蠻夷執貢圖

    • 形式:冊
    • 尺寸(公分):46.4x39.5

      本幅描繪一名牽羊的西域朝貢者,人物捲髮戴箍,深目隆鼻虯髯,腰繫蹀躞帶並配戴短刀。蹀躞帶原本是歐亞草原民族的服飾配件,畫中所繪形制,與突厥、契丹墓葬出土物相仿。
      山羊角長如彎刀,毛色灰白,特徵與中東地區阿拉伯大羚羊極為吻合。畫中人物牽曳走獸的構圖,後經演變成為職貢圖的經典圖式。

  • 宋人 景德四圖:契丹使朝聘

    • 形式:卷
    • 尺寸(公分):畫幅尺寸 33.2x35.8、本幅尺寸 33.2x37.8

      〈宋人景德四圖〉第一段「契丹使朝聘」,描繪景德元年(1004),契丹遣使韓杞入宋談判,簽訂澶淵之盟,隔年朝覲真宗(968─1022)的場景。
      契丹使團入崇德殿朝見真宗,先於殿庭遞交國書後升殿,代表契丹君主向中國皇帝致意。畫中環繞著貢禮的北宋臣僚與位處邊緣的契丹國使,突顯出以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構圖立意不言可喻。

  • 明太祖御筆(一)、(二)冊

    • 形式:冊頁
    • 尺寸(公分):

    • 暹羅進貢事使者至京諭 前幅 42.6x35.3;後幅 42.5x35.3
    • 西南諸夷諭 前幅 42.6x36.4;後幅 42.5x36.4
    • 諭占巴國王 本幅 44x74.3;本幅 45.4x72.2
    • 諭安南國王 本幅 42x71.7;本幅 45x72
    • 諭書安南事 本幅 36x79;前幅 36x37.5;後幅 36.1x37.4
    • 使臣差發 前幅 41.8x33.5;後幅 41.6x33.2
    • 禮部進貢事 前幅 37x34;後幅 37.3x33.8

      明太祖御筆手稿,朱墨兼採,因行文多以行草書書寫,故後人附上楷書釋文,以便識讀。全作有數開反映明代初年外交事務與邊政的運作,元明改朝,太祖亟需各國承認其正統性,責成禮部統籌朝貢事務,並派遣使節傳遞文書,落實和平外交的理念。
      相關作品將分前、後兩檔展出,第一檔展出〈禮部進貢事〉、〈諭安南國王〉及〈諭書安南事〉,第二檔展出〈諭占巴國王〉、〈暹羅進貢事使者至京諭〉、〈使臣差發〉、〈西南諸夷諭〉。

  • 明人 畫麒麟沈度頌

    • 形式:軸
    • 尺寸(公分):90.4x45

      《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永樂十二年(1414)榜葛剌(今孟加拉國與印度之西孟加拉邦)遣使奉表進獻麒麟。麒麟原本指傳說中的神獸,明代亦稱長頸鹿為麒麟。
      榜葛剌於永樂六年(1408)入貢後,即與中國往來密切。為紀念來自遙遠國度的瑞應事件,由翰林院沈度(1357─1434)撰寫〈瑞應麒麟頌〉,宮廷畫家繪圖,並且抄寫頌詞於畫上,皇帝再頒賜畫作給臣子,以達到宣傳政治的目的。

  • 清 謝遂 職貢圖(一)

    • 形式:卷
    • 尺寸(公分):33.9x1462.2

      乾隆十六年(1751)起,皇帝諭令軍機處統籌,動員中央與地方政府繪製的四卷大型圖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大抵完成後,隨著版圖的擴增與少數民族的歸附,陸續進行增補。每段圖附滿、漢文題識,涉及對外關係與邊地統治等議題,反映出乾隆皇帝的國際外交、貿易與民族政策。
      謝遂,生卒年待考,乾隆朝供奉內廷。第一卷描繪西洋、外藩及屬部人物圖像七十幅。

  • 清 謝遂 職貢圖(二)

    • 形式:卷
    • 尺寸(公分):33.8x1402.2

      乾隆十六年(1751)起,皇帝諭令軍機處統籌,動員中央與地方政府繪製的四卷大型圖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大抵完成後,隨著版圖的擴增與少數民族的歸附,陸續進行增補。每段圖附滿、漢文題識,涉及對外關係與邊地統治等議題,反映出乾隆皇帝的國際外交、貿易與民族政策。
      第二卷刻畫東北、福建、台灣、湖南與兩廣少數民族圖像六十一幅。

  • 無款 貢象圖

    • 形式:軸
    • 尺寸(公分):123x51

      本幅畫一名深目高鼻、膚色黝黑的外國人雙手牽象。大象體態敦厚,馱負一只華麗的琺瑯盆,盆內盛滿金銀、珊瑚、硨磲、瑪瑙等財寶,佛塔矗立其間,當中有尊彌勒佛像,珍珠瓔珞垂綴於上。
      東亞的朝貢體系中,有不少信奉佛教的國家,他們上貢中國皇帝具佛教色彩的貢品,說明宗教是經濟利益之外,另一個影響外交的重要因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