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概述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展件介紹

清 避暑山莊法帖 (二)

  1. 形式:卷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勤於書藝。康熙二十九年(1690)將內務府文書館更名為「御書處」,專司鐫摹御書,以及刊刻裱搨御筆詩文法帖事務。此開清宮刻帖之例,影響乾隆朝法帖刊刻活動。
  本件為《避暑山莊法帖》第二卷,康熙五十五年(1716)摹勒上石,收入聖袓御書〈大學〉及御臨名蹟,全帖共五卷。

清 王澍 臨延陵季子墓碑

  1. 形式:冊

  王澍(1668-1739),字若林,江蘇金壇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
  本次選展〈積書巖帖〉臨延陵季子墓碑與考釋,文為「烏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世傳孔子曾替吳國賢人季札(約活動於西元前六世紀)墓碑書篆,然孔子從未到過吳國,且此作篆法中夾有漢代繆篆筆法,疑為漢代以前之人託名題墓。

清 羅振玉 篆書二屏

  1. 形式:軸

  羅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叔蘊,號雪堂,上虞(今浙江省)人。
  當甲骨在河南安陽小屯出土時,羅振玉首先考訂出安陽即為晚商國都所在,確認甲骨文字的時代。羅氏對古文字學貢獻卓越,學術界尊其與郭沫若、董作賓與王國維為甲骨學四大學者。本幅臨秦詔版小篆,結體勻整,點畫位置妥貼,可推為小篆典範。

清 欽定重刻淳化閣帖(二) 冊 孔子書

  1. 形式:冊

  《欽定重刻淳化閣帖》共十卷,乾隆三十四年(1769)下令重修,三年後告成。清高宗因歷代學者多糾正法帖鼻祖《淳化閣帖》缺失訛誤,命儒臣據內府最善本詳考,重排原帖次序,採諸家釋文註記字旁;卷後並附乾隆親筆御識,寫下修訂處與更動理由。原石嵌于圓明園淳化軒,後毀於咸豐十年(1860)第二次英法聯軍戰火。

民國 許世英 草書千字文十屏

  1. 形式:軸

  許世英(1873-1964),字靜仁,號俊人,安徽省至德縣(今東至縣)人。十九歲中晚清秀才,宦海浮游六十餘年,曾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和段祺瑞為結拜兄弟,退休後組成「中華書法學會」,以推廣書道為己任。晚年鎔漢魏體勢於一爐,兼取晉碑二爨,獨成一格。本次展其晚年章草意味千字文,共分十屏,筆意端雅清健。

民國 李瑞清 四體書四屏

  1. 形式:軸

  李瑞清(1876-1920),字仲麟,號梅庵、清道人,江西臨川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士,官江寧布政使,辛亥後寓滬以書畫自給,真行篆隸,蒼勁入古。本展選其四體書,摻合金石筆法,起、收筆與轉折呈類刀刻圭角狀,或筆畫線條呈抖動貌,此種書藝在當時上海藝壇深受歡迎,蔚為風潮。

展件清單

朝代
作者
品名
形式
尺寸(公分)
快雪堂法帖(一) 晉王羲之快雪帖
避暑山莊法帖 (二)
三希堂法帖(一) 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淳化祖帖(五) 魯司寇孔丘延陵帖
王澍
積書巖帖(一) 臨延陵季子墓碑
欽定重刻淳化閣帖(二) 孔子書
羅振玉
篆書二屏
夢英
書唐程浩撰夫子廟堂記碑墨拓本
董其昌
書呂仙詩
陸深
書沛水行
民國
許世英
草書千字文十屏
民國
李瑞清
四體書四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