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展出時間 2018年4月1日至2018年6月25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204
:::

展覽概述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裏,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展件介紹

展件清單

朝代
作者
品名
形式
尺寸 (公分)
玄儒婁先生碑墨拓本
209x80.7
北魏
朱義章
始平公造象記明拓本
77.6x41.5
北魏
熒陽鄭文公之碑墨拓本(一)
冊頁
30x14 (左右各一)
北魏
熒陽鄭文公之碑墨拓本(二)
冊頁
30x14 (左右各一)
李隆基
常道觀勅墨拓本
113.8x60.3
李邕
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墨拓本
113.6x110.3
景祐二年中書付永興軍劄子碑墨拓本
157x73
蔡襄
致杜君長官尺牘
冊頁
29.2x46.8
蘇軾
書尺牘
冊頁
28.7x66.1
黃庭堅
書苦筍賦
冊頁
31.7x51.2
米芾
書識語(二)
冊頁
28.2x39.7
張雨
書唐人絕句
154.3x34.3
宋克
書公讌詩
111.7x34.2
劉墉
臨萬歲通天帖
185.2x50.6
永瑆
成親王行書五言聯
127.6x29.2 (左右各一)
趙之謙
楷書八言聯
145.3x38.6 (左右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