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實境VR區
-
-
飛影閣-高畫質影片區
-
科技藝術・互動裝置區
-
-
-
-
-
交大館校合作成果區-仿寫生作品
-
-
交大館校合作成果區-虛擬實境VR創作展
由新媒體與數位科技創造的互動裝置,提供人們身歷其境的擬真體驗。本展區結合科技與故宮典藏,提供大眾一個認識故宮古文物的新管道,並藉此提高對典藏文物的興趣。交大應藝所與資工所合作的兩組虛擬實境裝置「漁樂」與「漠北秋獵」虛擬實境(VR),創作概念來自故宮典藏古畫作的啟發,創作團隊特別為本專案研發使用者體感(Haptic)的互動裝置結合VR遊戲,憑著直覺就能操作,讓畫作不僅止於靜態觀賞,還能夠實際互動參與。希望在遊戲體驗的同時,也能激起觀眾對故宮典藏產生更多想像。
計劃主持人:許峻誠(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詹力韋(交大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參與成員:蔡丞杰、陳薪如、蕭意子、姚欣語、許宜蓁、謝宛芸、曾瑾泠、范婷(交大應藝所研究生)
王立揚、張弘瑜、蔡佳恩、曾文杰、李宜蓁(交大資工所研究生)
-
交大館校合作成果區- Open Data學生展
為了讓大家認識更多故宮Open Data,交大於今年度開設「故宮講座」課程,每週邀請故宮研究員演講,介紹故宮精品及其藝術與人文內涵,以增進學生的審美及文創能力。期末要求同學做出Open Data的海報。
創作素材多來自故宮Open Data網站,作品類型有「概念型」:學生將自己的概念融入古文物,創造新的作品,如「谿山知有虎,行旅偏要闖」把張大千兄弟畫的虎和〈谿山行旅圖〉合在一起,表達交大「同行方致遠,有膽才會贏」的理念;「解說型」:如「大唐智囊團,十八學士圖」,以圖表解說唐太宗的十八位學士,說明人才是國家興盛的主因;「媒合型」:如〈清明上河圖〉以AI軟件將中國古畫內容媒合在現代畫風內。
文物取材:宋范寬〈谿山行旅圖〉、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清〈玉人與熊〉等
創作團隊:「故宮講座」修課學生(由交大教務長盧鴻興教授、資管所黎漢林教授指導)
特別感謝:浩然圖書館
-
交大館校合作成果區-AI學生展
本區展示「故宮也AI」課程學生相關成果作品,從學生的創意發想,主打活潑、互動式的觀賞體驗。「互動式展示牆」將數百件故宮Open Data以動態形式一次展現;「聰明策展」引導觀眾參觀作品,讓瀏覽時更為便利;「谿山夢旅」透過AR技術將觀眾帶入書畫中的世界,身歷其境領略谿山四時之美;「換臉自如系統」增加觀賞肖像畫時的趣味。另邀請應藝所校友展出「漢字動態專案」,以中文文字本身的建構系統與書寫方式作為出發點,開啟一系列將中文字體動態化的實驗。
文物取材:宋范寬〈谿山行旅圖〉、清〈玉人與熊〉、故宮肖像畫等
使用技術:Unity、IoT物聯網、OpenCV、Dlib資料庫等
創作團隊:林逸清、何庭安、陳威銘、李怡君、李璧安、趙子揚、覺元懋、楊博凱(由交大資管所黎漢林教授指導)
特別感謝:浩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