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慶皇帝其人

嘉慶皇帝嗣位後,為避免原名之「永」字避諱擾民,特將之更易為「顒」。他由十五阿哥而至嘉親王,又自親王成為嗣皇帝,直至皇父崩逝始親理政務。本單元展出顒琰自阿哥時期以迄登基繼位、去世各階段相關文獻與文物,使觀眾得以了解其進德修業與宮廷生活情形。

嘉慶皇帝肖像

嘉慶皇帝肖像

清代歷朝皇帝,文學創作不斷,留下豐富的詩文作品。永琰秉承帝室餘風,創作詩文數量亦相當可觀。自登基後陸續刊行,包括皇子時期所寫的《味餘書室全集》,繼位後每隔十年出版的《御製文初集》、《二集》;每八年出版《御製詩初集》、《二集》與《三集》,加上道光初年整理嘉慶皇帝去世前留下的詩文所出版的《餘集》,其一生作品累積有一萬餘篇。嘉慶的作品,如實記錄著從治學到論政,從皇室到社會的人文關懷。在部分刊行詩文集首頁中,更描繪嘉慶皇帝四十一至五十六歲肖像,從中可一睹其中年時期的相貌變化。
《大清仁宗睿皇帝本紀》

《大清仁宗睿皇帝本紀》

院藏《大清仁宗睿皇帝本紀》,編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內容主要記述嘉慶皇帝一生,從排行、出生時辰、地點,到其日常行事與登基後重要事蹟等,其中甚至描述嘉慶帝外表如「隆準豐頤,舉止凝重,神明內蘊,睿慮淵通」,就學情況如「三歲通五經,詩文援筆立就,動成典則」,而日常行為「性尤純孝」等,字裡行間,雖見誇張溢美之詞,但無疑在凸顯其具天子品德與氣質。其駕崩後,朝廷為其取「睿」字諡號,具體反映出嘉慶皇帝一生從就學、為人與從政,流露出睿智的特質。
清 壽山石「皇十五子、竹素園」連珠印

清 壽山石「皇十五子、竹素園」連珠印

  1. 印面:2.5 × 1.2 公分
  2. 高:5.1 公分
壽山石連珠印,上為朱文「皇十五子」,下白文「竹素園」。印鈕浮雕土坡上有株盛開的月季,而「竹素園」則是嘉慶為皇子時所使用堂號。
乾隆御製〈倦勤齋作歌〉

乾隆御製〈題新正樂壽堂弘旿畫山水〉
*第二檔:04/01-06/18

  1. 清 永琰書
  2. 成扇
  3. 清 乾隆年間
院藏此種大小形制相同之墨箋竹骨扇十把,一面永琰(顒琰)泥金書乾隆御製詩,一面為弘旿(1743-1811)繪泥金山水,原同貯於一木匣中。扇面所書御製詩,皆以題詠如倦勤齋、樂壽堂等,乾隆退位後欲居住之寧壽宮各居室為主,用來表達心境,成詩年代自乾隆四十一至五十四年間(1776-1789)。而永琰於乾隆五十四年被立為嘉親王,推測此套扇子製作於此時;由皇位繼承人永琰書乾隆御製詩,傳承意味深厚。選件雖款屬永琰,然筆法流利,結字優美,與存世嘉慶書蹟不同,應為代筆之作。
綺春園記

綺春園記

  1. 收入《御製文二集》卷四
  2. 清仁宗 撰
  3. 清嘉慶二十年內府烏絲欄寫本
綺春園原名「交輝園」,是康熙皇帝賜予十三子允祥(1686-1730)的花園,乾隆年間該園轉賜予大學士傅恒(1720-1770),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1779),春和園併入圓明園,遂定名為綺春園。嘉慶年間又將綺春園西邊各小園併入,經陸續修繕擴建始具現規模。在圓明園三園中,綺春園面積雖小,且修建時間較晚,也缺乏整體規劃,惟園內植觀掩映,湖岸迴環,山崗起伏,卻又突顯園區自由雅緻的特色。至園中集錦式的建築群分佈,崇尚樸淳,不雕不繪,予人安適舒暢感受,深受嘉慶皇帝稱讚,稱其「別有結構自然之妙趣。」嘉慶皇帝有關御苑的詩文記述,即以描寫綺春園數量最多,具體反映嘉慶皇帝對綺春園的鍾愛。〈綺春園記〉即為其中一例,寫作時間約在嘉慶十年(1805)以後,除描述其歷史源流、園區佈局以及景點位置外,最後是將園區修繕是與他治國理念相結合,強調遊園並非徒寄情享樂,燕游林泉,而是從自然景觀中體會為君之道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