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先民觀察天地的運行,逐漸演繹出人文變化的大要,也形成一種與自然交融的獨特關係。相傳古聖王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進而創造八卦,象徵一切自然現象的動靜狀態。周文王《易經》則在八卦的基礎上,以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的發展,展現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而漢字結構,亦受到自然的啟發;相傳黄帝的史官倉頡,就是取象鳥跡,加以發展成文字。古代的天人合一觀更進一步認為宇宙和人同屬一體,可通過天象觀測,預知人間大勢,而人的行為亦可反過來影響天象。先民不斷以智慧適應環境,同時也體悟出天地的運行法則及與萬物的共存之道,而發展出天、地、人三才的和諧思想,成為中華文化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