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士人題跋

蒙元皇室的收藏活動也和當時活動於朝廷的士人關係密切。例如參與公主雅集的袁桷,就為公主在天慶寺雅集留下難得記錄。馮子振、趙巖等人也經常為公主題寫收藏,本院所藏〈元人法書〉冊中還保有其題畫詩文。另外,作為元文宗書畫鑑藏顧問的柯九思、虞集等,也有不少相關題跋。柯九思為元文宗奎章閣博士,陸繼善〈摹褉帖〉後即有他具名的題字。傳為江參〈千里江山〉、荊浩〈匡廬圖〉等也都可見柯九思題記。

透過這些士人題跋,一方面能具體顯示蒙元皇室對書畫藝術的支持與收藏;另一方面也能從中掌握不同族屬士人彼此的交流與文化參與,以及他們運用其文化知識參與皇室鑑藏活動的各種情況。元人的題跋活動十分豐富,現存宋元書畫作品上仍有不少實例。例如院藏趙孟頫〈重江疊嶂〉後有虞集、石巖、柳貫等人的題跋。士人的題跋內容,除了呼應書畫作品的藝術表現之外,其中的賞鑑態度更是認識蒙元書畫藝術的素材。

五代 荊浩 匡廬圖

五代 荊浩 匡廬圖

本軸無畫家名款,或據上題「荊浩真蹟神品」標為荊浩,學者指出此六字書風與元文宗相近,且畫上亦有其文臣柯九思題稱「寫出廬山五老峰」正符合畫名,可知是元代皇室所藏。此畫描繪左側群山聳立,高低層疊延續與右側平遠空間相接。山徑環繞之外,並見屋舍座落,峰巒疊出於畫面右側之勢已非北宋山水構成,而更近十二世紀以後作風。畫中峰頂多見留白與叢樹配置,亦別具特色,能符合北宋後期對荊浩之新認識,是此後所造荊浩名下畫作,惟實際畫風流派仍有待深究。本院另藏兩件相近構圖之作,可視為此畫之後產物。
宋 江參 千里江山圖

宋 江參 千里江山圖

此作無款,卷末有元代柯九思題「江參字道貫千里江山圖真跡。臣柯九思鑑定。」柯九思經常受命為元文宗選畫,此可能為一例。江參為兩宋之際畫家,傳世畫蹟少見,但南宋士人常題詠其畫作。據袁桷文集所錄,元代祥哥剌吉公主收藏中也有一件「江參煙雨圖」。此卷畫林巒層疊、江岸水渚等景觀,間有山徑行旅細節;山頂巒石及墨點運用,有延續董源、巨然等山水風貌之特色,是否為江參真蹟仍有待考究。
元人 秋山圖

元人 秋山圖

此小軸畫林巒山澗,左側還有屋舍構築其間。畫上無作者名款,但從筆墨與母題觀察,十分近似傳江參〈千里江山〉長卷。有學者推測,此幅小軸或即為長卷之散佚段落。從尺寸而論,此小軸高度確實與長卷高度相同,均是46.3公分;從材質判斷,二者絹質組織也相當接近。另外,畫中對屋舍、棧橋等構造的描繪上也有相似手法。這一小軸與傳為江參的長卷,原來應該是一個連續的作品。從現況觀察,畫卷之前可能還有更長的段落,惜已佚失。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元 趙孟頫 重江疊嶂

本卷有「大德七年(1303)二月六日趙孟頫畫」款記,畫後有元人虞集、石巖、柳貫跋語。此卷畫幅一般以為是忠實摹本,其後題跋或可信。趙孟頫以追復古人風尚為手段,此卷屬李郭畫風,再經北宋末王詵平遠山水樣式等相加參酌所致。構圖具有宋人古法,但山石分塊之筆墨則因摹本而有格式化筆意。卷後題跋中虞集、柳貫書跋均見收入相關文集,引首「重江疊嶂圖」篆書為明初書家程南雲所書。
元 陸繼善 摹禊帖

元 陸繼善 摹禊帖

陸繼善為江蘇甫里人,曾隨趙孟頫習書。此冊據陸繼善後副葉跋文,推測為其摹寫兄長所藏唐人摹〈蘭亭序〉共五紙,仔細觀察仍得見雙鉤痕跡。後另有有柯九思、揭傒斯、陳旅、陳方、黃溍、倪瓚等元代文人題跋,多是受陸繼善之邀觀所書,柯九思以奎章閣學士院鑒書博士頭銜題此,特別指出此一陸摹〈蘭亭序〉原本屬褚遂良摹搨本,與〈定武蘭亭〉石刻本面貌有別,大有古意而可勝之者。
宋 趙孟堅 水仙

宋 趙孟堅 水仙

趙孟堅(1199-1264)是南宋宗室,善水墨花卉。此類畫水仙長卷存世有數本,學界尚存歧見,然多可見其運筆細緻、構圖繁複之共通特色,在葉片周圍皆以細線勾勒輪廓,再於葉脈兩側烘染墨色。水仙花的畫法也能見到延續墨梅技法,藉暈染表現花朵的多樣姿態。此類水墨花卉技法,可視為南宋墨戲的新成就。以視覺效果而言,趙孟堅更強調畫面上水墨的運用表現,展現豐富的變化型態。元初士人對趙孟堅水墨花卉的品鑒甚多,卷後元人題跋雖為摹本,仍可顯示當時風尚。
元 馮子振、趙巖 題畫七言絕句

元 馮子振、趙巖 題畫七言絕句

本開為元人書蹟二幅,右幅為馮子振(1257-1348)書七言詩,詩句中稱「陸有居廬水有船,青山倒景逼沙邊」,左幅是趙巖書七言詩,中有「一片晴帆欲拂天,林雲江月淨娟娟」二句。從詩文內容推測,二人所題應是表現江南山水景觀之畫,且是「奉皇姊大長公主命題」。至元二十三年(1286)忽必烈求賢於江南,馮子振與趙孟頫同在被推薦之列,曾官集賢待制。趙巖則為駙馬魯王所識,曾應公主旨意作賦而獲賞,在公主所藏畫作上常能見此二人題詩。
元 柯九思、虞集、李泂、揭傒斯 書題畫跋

元 柯九思、虞集、李泂、揭傒斯 書題畫跋

本幅有柯九思、虞集、李泂、揭傒斯等四位元人書蹟,原應是為某件唐人畫卷所作之題跋,現僅見題書。據柯九思記錄,該卷名為〈胡虔汲水番部圖〉,且曾經南宋內府收藏。其餘三人皆稱「奉勑題」,顯受皇家成員之命所作,該畫作已屬皇家所藏。四人都曾是元文宗的奎章閣文臣,此一題跋應是當時觀畫所作。虞集、揭傒斯二人題詩之內容,也分別收錄於其文集中。
元 虞集 致丹丘博士公尺牘

元 虞集 致丹丘博士公尺牘

虞集(1272-1348),祖籍四川,隨父居江西,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為大都路儒學教授,仁宗延祐年間與趙孟頫同官翰林院,文宗天曆元年(1328)官至奎章閣侍讀學士。虞集博學多識,以詩文著稱,留下大量書畫品鑒題詩,在奎章閣常與柯九思唱和。本幅以行草寫予柯九思,一方面自稱因病不及入閣向柯祝賀榮任博士,另方面則提到呈交兩幅畫贊,兩人深厚交誼躍然紙上。虞集延續趙孟頫復古主張,更得晉人韻味,本幅書風清朗自得,兼有靈動典雅氣息。
元 余闕 致太樸內翰尺牘

元 余闕 致太樸內翰尺牘

余闕(1303-1358)為元代色目人,西域唐兀氏,世居甘肅武威,後隨父居安徽廬州。元統元年(1333)進士,歷任翰林學士、監察御史,曾參與修宋遼金史。本幅寫予「太僕內翰」,即時任翰林應奉的危素(1303-1372),右幅仍可見余闕封緘題名,旁有「至正九年七月十九日至」,或為收信人所題寫日期。余闕此信首先感謝自己南行前,危素為之餞行情誼;再因友人北上大都,余闕特以書函請危素惠與青睞推舉。余闕書風看似不經意,實有晉人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