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6至18世紀是西方科技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航路開拓與世界一體觀念逐漸形成,促使西方傳教士紛至遠東傳播福音。特別是清代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三朝宮廷內,聚集一批來自各處、各有專長的西方傳教士。他們引進自鳴鐘、望遠鏡和科學儀器,也參與宮廷藝術的製作,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中西文化交流。本展區藉由「職貢圖時光廊道」,引領觀眾跨越古今,進入郎世寧身處的時空環境,感受清代東西文化交會後所孕蘊而出的嶄新多元氣象。
職貢圖時光廊道
「職貢圖時光廊道」取材自清代謝遂(活動於乾隆年間,生卒年不詳) 〈職貢圖〉,畫家依據官員進呈地方的圖樣、奏稿,描繪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貢使節圖像,如:俄羅斯、日本、越南、波蘭、英國、荷蘭、葡萄牙、韓國、臺灣等地。當觀眾經過時光廊道時,兩側外國人物會以各國語言向觀眾道聲招呼,引領觀眾體驗郎世寧所處的時空環境。
藝術創作
故宮團隊
文物取材:
三朝畫師 郎世寧
- 郎世寧簡介
-
-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義大利米蘭人,耶穌會士,1715年抵華,自此至1766年,以其高超的畫藝服務清廷,他的畫作歌頌萬物之美,期盼以之喚醒民眾相信造物者的存在。這是他獻身上帝的方式。
- 郎世寧來華之前,已經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年輕畫家。來華之後,融會中西繪畫技藝,譜寫出新的繪畫風格。
- 康熙時期(1715-1722)
-
- 1714年,郎世寧從葡萄牙里斯本出發,次年11月抵達北京。經傳教士馬國賢(Matteo Ripa, 1682-1745)引見,覲見康熙皇帝(1654-1722),開始了郎世寧服務清宮,長達51年的歲月。
- 1721年,郎世寧的畫藝嶄露頭角,受到皇帝肯定。
- 雍正時期(1723-1735)
-
- 雍正皇帝(1678-1735)繼位後,郎世寧以他繪畫上的成就與恭順的服務態度,獲得雍正帝肯定,暗助日益困難的傳教工作。
- 郎世寧揉合中西的創作過程中,雍正皇帝曾對他的畫作提出批評與要求,微妙地促成郎世寧獨特的畫風。1723年創作《聚瑞圖》,逐漸步入他繪畫創作的高峰。
- 乾隆時期(1735-1766)
-
- 乾隆皇帝(1735-1766)雅好書畫詩文,皇子時期便欣賞郎世寧的畫作。登基後,郎世寧躍居宮廷首席畫師,備極恩寵,建立特殊的君臣關係,成功地肩負起保護傳教士的職責。
- 1747年,郎世寧奉命參與了圓明園西洋樓設計,他以代表華人文化的十二生肖設計大水法噴池;巴洛克式建築群覆蓋在黃色琉璃瓦屋頂下,是十八世紀融合東西方建築藝術典範作品,可惜焚燬於1860年英法聯軍。
- 1766年7月16日,郎世寧以年近八旬逝世,供職清廷51年,乾隆加恩授予侍郎銜,特撥三百兩料理後事,長眠於北京傳教士公墓。
-
郎世寧一生以繪事供職清宮內廷,留下了豐富的作品。至於他的傳教事業,或許可以傳聞中他的一首漢文詩作結語:
聖世康乾受帝恩,入清一代作朝臣;
中庸西法摹工筆,靜物圖真醒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