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公為唐開元年間(712-756)追贈顏回之諡號,都督李庭誨以宣王(孔子)已有銘記,而兗公卻無頌為由,命曲阜縣令張之宏作文,包文該書寫之,於天寶元年(742)建碑,原碑目前藏於山東曲阜孔廟內。碑中為避唐高祖李淵諱,將顏回之字子淵,改為子泉。書家包文該雖無書名,此碑卻受到包世臣、康有為賞識,認為乃唐碑中最具六朝法度者,富古厚深穩之趣,因而受到書壇注目。
沈遼(1032-1085),字睿達,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為文雄奇峭麗,詩文自成一家。精於書法,少學其家傳師(769-827),晚云學王獻之。據信中所提的事件與受信人蔣之奇的大夫銜,推測書於元豐六年。沈遼寫字講究意在筆前,強調結字的安排,米芾曾評其書為排字。此作安排用心,字字力求勻整,用筆敦實厚重,卻也稍拘謹,行間夾雜小草,稍具生氣,頗有點睛之妙。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別號紫陽,為宋代理學集大成者,以建構國家新秩序為志。本札書於1194年卸下知潭州(湖南長沙)一職往京師途中,意在交待潭州政務,雖提及六月的孝宗之死,但寧宗繼位後他獲得入朝宣教的機會,讓他轉憂為喜。此作下筆迅捷,點畫圓潤,線條沉著而順暢,整體行氣連貫,呈現出灑脫自然的意趣。
胡正言(1584-1674),字曰從,安徽休寧人,寄居南京雞籠山下,名其齋為「十竹齋」。博學能文,精研經學、六書,善摹大小篆書與古文奇字,兼工篆刻。他利用餖版套印技法所印製的〈十竹齋書畫譜〉與〈十竹齋箋譜〉,樹立了古代雕版套色印刷的典範,受到文人的賞愛。由於精通篆籀異文,他也創作了許多古文奇字,此作即為一例,書風奇詭瑰麗,反映出明末文人好古風尚的一面。
許初,字元復,號高陽,江蘇蘇州人,曾任南京太僕寺主簿。平日喜好詩文、篆刻和書法,常與文彭、文嘉往來,也和詩人王世貞是翰墨之交。這件冊頁是為文嘉好友王紹岡所寫,作於隆慶三年(1569)。許初選擇以篆書寫杜甫〈秋興詩〉,在當時較為特殊。全冊雖然用篆書寫成,實際上混合了楷書的用筆,並未固守一定的筆法,起收筆時的藏鋒用筆,讓點畫如綴小圓珠,顯得生拙又有趣味。
徐渭(1521-1593),浙江人,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他集書法、繪畫、詩文及戲曲長才於一身,畢生際遇起伏乖舛,頗富戲劇性,表現在繪畫上,是縱情於水墨寫意,在書法上,則是師法宋代米芾,縱逸飛動。他自稱書法第一,詩文、繪畫其次,可見對書法的自負。徐渭此作,用筆委婉曲折,線條飽含張力,似乎更能傳達原詩深沉悲切的意境。
曹容(1895-1993),臺北大稻埕人,字秋圃,號老嫌,齋號澹廬。一生致力於書法的教學,倡導書道禪理念,是臺灣本土書壇的重要書家。其書各體皆精,以迴腕執筆法書寫,晚年用筆益加厚重樸拙,天真爛漫。此軸以隸書書寫,用筆平鋪直入,線條醇厚樸茂,結體工穩中寓變化,得自然醇實之美,靜謐氣息中兼具雄渾氣度。本幅為曹恕先生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