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成立九十年來,器物類文物新增近一萬七千件,幾佔典藏量的四分之一,其來源包括大陸時期的考古、購藏、捐贈、移交,以及來臺台後的捐贈與購藏。新增文物偏重於本院闕無的類型,與本院原承清宮舊藏禮器、御用器、陳設珍玩等精緻華麗的器用大相逕庭,但能為本院增補建構更完備的中國器物史發展脈絡。例如自新石器時代至先秦的玉器、銅器、陶器,為清代史家所不詳者,卻為民間藏家索之於商賈市販,再輾轉入本院典藏、展示,擴增國人對華夏文化淵遠時空的認識。
皇室珍藏常無法兼及民間日用、市肆商販的面向,如民窯瓷器、明清貿易瓷之屬,或如畫像石、陶俑等墓葬明器、戧金或素漆器,悉因收藏家慨慷捐贈,或因時購入,得能充實本院典藏的多樣性與完整性。文物捐贈者多為具有公義情懷的人士,瞭解博物館典藏久遠、展示公開的意涵,傾身捐輸家傳珍藏而不悔,如吉星福、譚延闓等仕宦之家的捐贈,延續晚清以來審美觀;而張大千、江兆申等藝術家遺贈作品,更開啟新藝術篇章,延續綿延不絶的歷史長河。
本單元分為三個子單元,就古玉與青銅、陶與瓷以及文房珍玩擇其精品,藉以呈現本院典藏的新紀元。
補闕正史-玉與青銅
本單元陳列本院新增的玉器和青銅器,多為出土文物,為清宮舊藏尚未知悉的品類。自民國十七年河南安陽殷墟正式發掘以來,近九十年的考古發現,大幅改變我們對早期歷史的認識。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史無可考,廣深的信仰意涵和藝術成就遠非今人所能測度。本院隨縝密的研究成果,適時入藏,終能於全新華夏文明源始的知識領域中略窺一二,填補過往宮廷賞玩的缺漏。
商周玉器和銅器,莊嚴典贍,銘文如篇篇原典,可以補經傳之闕無、辨別古史文獻的真偽,也揭示未曾記載的歷史事件。漢代玉器具體而微地呈現古代喪葬習俗。作工簡練的喪葬用玉,是探求中國喪葬習俗的重要媒介;而流動線條的氣息和雕鏤生動的神靈動物,是此時神仙思想的表徵。
曾姬壺
- 戰國早期
- 通高78.3公分 器高68.8公分 腹深55.8公分
這是一對帶蓋圓角垂腹方壺。體呈橢方形,微侈口,長頸、垂腹、方圈足,頸部有一對顧龍形耳。蓋呈盝頂形,上有四個S形鈕。頸部飾仰葉紋及兩條蟠虺紋飾帶,腹部以“十”字形凸帶分成八個區間,上部四個區間填飾蟠虺紋,下部四個區間素地無紋。兩壺器口內壁鑄有相同銘文五行三十九字:「隹(唯)王廿又六年,聖走亘之夫人曾姬無卹,(吾)安茲漾陵蒿間之無匹馬,甬(用)乍(作)宗彝尊壺,後嗣甬(用)之,(職)才(在)王室。」
銘文記述了在楚宣王之二十六年(344 BCE),楚聲王的夫人曾姬無卹為自己在漾陵蒿間選擇葬地。《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聲王即位六年(402 BCE)為盜所殺,是曾姬無卹早年喪偶,晚年自知不能與楚聲王合葬,因此製壺為銘記錄獨葬之處,其用意是希望楚王室不要忘了祭祀她。壺銘字體屬於典型的戰國楚系文字,銘文內容具有史料價值。
曾姬無卹壺相傳為民國二十一年(1932)出自安徽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後為劉體智先生所藏,終為本院重器。該壺的製作年代明確,造形生動,紋飾繁縟,器物體積巨大,氣勢雄渾,是東周楚系青銅器的代表作。
綴錦成章──陶與瓷
院藏陶瓷器源自清宮舊藏,其中以宋代白瓷、青瓷及明、清景德鎮官窯的宮廷造作最為豐富,在此基礎下,本院多年來即試圖補充舊藏之闕無,建構一個面向完整的陶瓷典藏。
本單元呈現多年來徵集的精要。其中包含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及黑陶;漢代厚葬及事死如事生觀念下營建墓室的畫像磚,磚上紋飾或描繪當時神仙方術信仰,或表現墓主身份及生前事蹟。漢代長江下游進入高溫落灰青瓷的新紀元,開創後世青瓷燒造千年不竭的先河。唐人的彩繪俑是墓主黃泉下的守護者及侍從;晚唐以降日用瓷器普及,並外銷亞、非各地,明清時期更遠至歐、美,成為文化的傳播者。
上述點狀的新增,僅逐步架構完整陶瓷收藏面向的一部份,未來仍有長遠的路需要繼續耕耘。
墨地素三彩四季花鳥瓷方瓶
- 清 康熙
- 高51.2公分 深49.8公分 口徑15.1公分
方瓶,圓撇口、長頸、平方肩下折,長筒型器身,平底。上圓下方器型,取琮式瓶天圓地方的造型概念。平底心有四方臍,內有透明釉下青花書「大清康熙年製」楷款。字體筆法隨性,為康熙時期民窯的作品。器內施白釉,高溫素燒後,在無釉素坯的外壁上以焦墨鉤勒、點畫紋飾輪廓,再填繪綠葉,黃、紫色夏荷,秋菊,芙蓉等四季花。素坯留白作梅花,並有蝴蝶、鳥雀穿梭其間。花葉色彩分明,釉色分濃淡,使紋飾有陰陽向背的層次感。細心避開紋飾,填入勻亮如漆的墨地。彩上再罩一層透明乳白鉛釉。此類高溫素坯上低溫鉛釉的作品,為康熙時期素三彩的特色。
素三彩,釉色以黃、綠、紫、白為主,偶爾也加紅、藍色。或因釉彩直接施於無釉的素燒坯上,故有「素三彩」之稱。墨彩是康熙時期的創燒,濃厚漆黑瑩亮,別具個性。以外銷歐洲為主,傳世數量不多。據推測,當時在歐洲或有如漆器般的被珍視。
本件文物的典藏號為「中日瓷」,為中日戰爭後,民國三十九年(1950)日方歸還抵臺的文物之一。
容物啟新──文房珍玩
本單元材質多樣,包含漆器、竹木、石等的文房用具及陳設品。本院舊藏漆器以明清雕漆為主,展出的明代戧金、宋代剔犀均為新增的漆器品項,以呈現中國漆藝豐富的一端。清代中後期乾嘉金石學派的興起,文人名士參與金石篆刻與收藏,以印會友,以印證藝;新增文房用品中,民國時期的印章為一大宗,品質精良,多名家作品。此次僅就篆刻名家各擇一件展出,呈現其方寸之間兼具詩文、書法與雕刻的高度成就;而每一方印章的主人與創作者之間的交誼,更反映民國初年人文薈萃的盛況。
清末民國初的另一特色為地方技藝的興起。展出的蘇州刺繡和象牙巧雕,承襲清代技術流風;蘭州的刻葫蘆工藝,則結合了地方文化的氣息;而福州的夾紵漆器,更積極研發出新塑像技術與漆色變化。
戧金彩漆福壽乾坤紋八瓣式大盤
- 明 嘉靖
- 高4.2公分 盤徑34.2公分 足徑26.5公分
八瓣式盤,褐漆地,器底中央陰刻填金直書「大明嘉靖年製」楷書款,以戧金勾勒文樣,紋飾內填彩漆,紅、綠、藍、褐、白、黑等,色澤沈穩,刻畫仔細,漆面打磨細膩。盤緣分八區,每一區中央為山石,兩側各延伸一折枝花卉,花上飾珊瑚、象牙、錢幣、等雜寶八種,共兩組。盤心則作三把展開的摺扇,黑、紅、褐色的扇骨上,飾鎗金梅枝,有如陳設真實的摺扇。三扇面分別以乾坤雙龍、萬壽雙鳳、松竹梅鶴為紋飾主題,運用乾、坤二卦,盤長、壽字結,或將樹枝轉折作福、壽字形,物象描寫細緻規整,是明代嘉靖典型文樣的組合模式及母題。院藏漆器以明清雕漆為主,明代彩漆及戧金技法流行,本作品正可與院藏同時代雕漆作品作比較,豐富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