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小中見大

百年前,隨著西方機械複製技術的興起,藝術品開始被大量複製、傳播,人們透過影像媒介,發展出全新的收藏和鑑賞模式,甚至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隨著藝術品被紀錄於底片、紙張,甚至是磁區,脫離原有收藏的空間,其獨一性的「靈光」也逐漸消逝。此時,置身百年後數位時代的我們,應如何與文物建立全新的關係?尋找與古人瞻仰藝術品時,相似的激動之情?

 本區以「小中見大」為題,取其意以小觀大,從細微處體察距今千年的宋代三大畫與做工精細的琺瑯彩瓷等經典之作。在體驗上,將邀請觀眾運用身心感受那些肉眼無法觀看到的細節與畫意,一同觸及筆墨濃淡暈染出的春意,賞玩琺瑯彩瓷上的精美紋樣,細觀薄如蟬翼的瓷器胎壁,慢品谿山小徑的驢隊蹤跡,聆聽松林幽谷的風聲,探尋屬於當代觀眾的全新感動。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觸景早春

    北宋宮廷畫家郭熙的山水巨作〈早春圖〉,描繪初春時節,陡峭的山勢被山嵐壟罩,積雪消融,大地處處生機的景象。同時,畫家藉由高超的構圖與寫實技巧,讓瞻仰此巨碑山水的觀眾,近身感受帝國恢弘的文化意象。

    時隔千年,王朝覆滅,畫作亦隨時間流逝而斑駁、黯淡,當代的數位科技不僅能精細捕捉絹上的幽微紋理、筆墨,也能超越時空,以全新的面貌讓博物館的觀眾認識千年前畫家構築的山水意象。在本區的第一個裝置「觸景春光」中,透過炫目的光影雕刻、再現畫中的山石、林木,映照出河水融冰、草木吐芽、人群活動等季節流轉的微妙變化,並搭配飽含活力的配樂,在光影的交織下呈現畫作中萬物的生命張力。

  • 萬花幻象

    數百年前,大清帝國的匠師,曾以鬼斧神工的巧手,雕造無數精妙絕倫的玉器,也曾以琺瑯料彩搭配微毫的線條,在江西景德鎮燒造的白瓷上,以多樣的工法勾勒華麗繁複,富含吉祥寓意與藝術價值的圖案,以此滿足皇帝的文化追求,以及對珍玩之物的愛不釋手。

    在當代博物館的場域,我們無法像清宮帝王一樣隨意把玩這些珍寶,但在「萬花幻象」中,以19世紀初歐洲發明的萬花筒技術,結合清宮珍玩絕美的紋飾與肌理,將其放大、鏡射、重組,打造出將視覺官能極大化的沉浸空間,猶如引人入夢的幻象,等待觀眾進入與體驗。

  • 碗轉山水

    也許你曾在古裝劇中,看過清宮的皇帝或嬪妃,隨手賞玩由宮廷巧匠精心製作的珍玩器皿,但在現實,於層層保護的博物館內,我們終究不能輕易拾取國寶,置於眼前觀看器上的紋飾、質地。

    然而,在「碗轉山水」裝置中,藉由本院拍攝的〈琺瑯彩赭墨山水碗〉8K文物影片素材,觀眾得以在精密攝影儀器的輔佐下,自由持拿、旋轉碗身,細觀碗壁上以赭墨描繪製的崇山峻嶺、迎風而立的人物,以及「蹊上紅泉分徑路,山中香雨有神仙」、「壽如」、「山高」、「水長」等詩書畫印,細細感悟古代名匠心獨具的製作,以及清代皇帝的品味。

  • 流光沁彩

    北宋范寬〈谿山行旅〉的筆墨技法、山水造境深受後世景仰。此畫以崇高的山勢聞名,在構圖上分前、中、後景,搭建出未連續的山體空間,並藉由拉近中景、推遠主山的手法,增加遠山與觀者之間的距離感,彰顯山形雄偉。不僅如此,畫中點綴著極小比例的行旅商隊,凸顯雄壯的山勢與生命力,營造「遠望不離坐外」的氛圍。

    在此基礎上,「流光沁彩」裝置以炫目的光影勾勒宋代巨碑山水的空間跟輪廓,並透過流淌在山間的螢色光點,引導觀者細看畫作中隱藏的訊息,像是山腳被煙嵐隱沒的主山、自山壁後方行來的僧侶,以及被濃密樹林覆蓋的落款。期待觀眾可在機械裝置與動態投影的互映之下,再探這幅古老山水畫引人入勝之處。

  • 聆聽松風

    我們如何在畫中,聽見風在山壑間、松林間穿梭、迴盪的聲響?在古代,文人於山水畫間「臥遊」,往往需要充足的想像力與觀賞的竅門,是屬於文人雅客獨有的樂趣。 而在「聆聽松風」空間中,則可藉由博物館內當代的聲音裝置與沉浸場景的布置,讓觀眾也能體驗古人臥遊觀畫的雅趣。

    此空間取自〈萬壑松風〉畫中搭建的隱蔽山徑,模擬隨著山勢的爬升,周遭可聽見的環境音將產生相應變化,進而出現溪澗、山風、松針、瀑布等不同的聲響,讓觀眾宛如置身於畫作中的理想山林,體悟古人以筆墨構築的絕妙畫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