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單元介紹

文物科技檢測

近年來,文物科學檢測與研究在本院的文物預防性保存、修復、展覽、徵集與工藝史研究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協助釐清許多相關問題,如龍藏經、西清續鑑鏡匣的工藝技術;象牙球、轉心瓶與青銅器等內部結構與製作技法;繪畫、陶瓷與玉石寶石的材質鑑識等。

本單元主要藉由展出象牙球、游魚轉心瓶、亞醜方簋及夾紵菩薩像等四件文物,及它們的X光透視或斷層掃描影像,讓觀眾一窺肉眼無法看到、隱藏於文物內部的秘密,發現過去不為人知的身世傳奇。此外,也同時搭配多媒體互動展示,呈現近年本院結合科技與人文,利用現代檢測技術協助探究文物的部份成果。

 

陶瓷修復

一般而言陶瓷文物不易產生化學、生物性等劣化狀況,但易遭受物理性損傷,導致缺損或破碎等情形,故陶瓷的修復需使其得以典藏、展示與持拿,期能呈現文物的歷史價值。

本次展示的五件陶瓷文物,大多為清宮流傳之傳世品,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底蘊,同時亦有其重要之審美特性,故修復時需瞭解陶瓷燒造技術,以及釉藥與坯體間的構造和成份。本次採用不易辨識(不可視)的修復方法,再以專業修復技術與材料模擬陶瓷器特有之釉面質地,以顯示出應有的藝術價值與美學內涵。

 

書畫修復

書畫裝裱已有1,500年歷史,早在唐張彥遠(815-907)便提出一些書畫修復的方法。宋米芾(1051-1107)談到「古畫若得之不脫,不須裱褙」。明周嘉冑(1582-1658)指出破損處補洞需「補處莫分」,這些方法與原則深深地影響明清兩代與近代的書畫修復。而二十世紀起博物館界常以最小干預與可逆性作為修復文物準則,這準則與傳統書畫修復裝裱一部分不謀而合,一部分是大相逕庭。

本次展示的兩件絹本畫除了自然老化之外,一部分受到繪畫材料處理與裝裱修復方法影響,因而造成劣化必須局部或全面揭裱修復。為保留最多的原始裝裱材質與歷史藝術訊息,擇以最小干預的方法與可逆性的材料,作為修復原則,希冀裝裱後達到「厚薄均調,潤潔平穩」的境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