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洲和瑞士的畜牧業
- 香港城市大學
- 2018
澳洲的綿羊剃毛場、瑞士山區的牧場和香港的養豬場,以三百六十度全景拍攝,再放到一個獨一無二的互動環景裝置,使觀眾仿如置身世界各地的畜牧業現場。
無地立足
- Jan Martin Will (Shutterstock)
- 2011 相片
相片中一隻北極熊孤零零地站在浮冰上,畫面極具象徵意義,常被用來提醒大眾全球暖化令北極熊和地球面臨的危機。北極熊倚靠海冰生存,於當中行動、狩獵、求偶、休息,又於部分海冰生育幼熊。可是,過去三十年,北冰洋海冰急遽融化,冰層厚度縮減超過65%。科學家預估2050年以前,北極冰層在夏季會完全消失。
珊瑚礁白化
-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 錄像 3 分鐘
臺灣南部海域因為海水溫度上升,帶來了生態上的改變,更甚影響了所有聚居其中的海洋生物。珊瑚分布在溫暖清澈的熱帶海域淺水處,雖只佔海床面積的千份之一,卻聚居了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每個珊瑚由成千上萬隻微小珊瑚蟲組成。當珊瑚受海水氣溫上升影響,珊瑚會排出寄居於它們體內的共棲藻類,令珊瑚白化並走向死亡。
螢光青兔
- Eduardo Kac
- 2018
- 模型和相片
〈螢光青兔〉以基因改造注入螢光蛋白,創造出一隻舉世無雙的螢光兔子。邵志飛於2018年重現這經典之作,以3D列印製作1比1大小的兔子,在紫外線照射下發出綠色螢光。
Kac的〈螢光青兔〉創造大自然原來不存在的動物,形成了一樁錯綜複雜的社會事件:(一)社會大眾與各界專家,討論基因改造對文化和道德的影響;(二)基因在生命誕生的超然影響受質疑;基因、有機體和環境緊密相連的關係,需更精闢的理解;(三)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的概念,融入至基因組學的研究中;(四)人類和基因改造生物的跨物種溝通;(五)螢光青兔出現,融入日常生活;(六)探究「正常」、「多樣性」、「純種」、「雜種」、「異種」的意義;(七)基因傳播跨越傳統物種界限,帶來非符號學的溝通;(八)基因改造生物的情感和認知,獲大眾尊重、欣賞;(九)實質和概念上,將生物改造變成藝術創作的一部分。
海蟾蜍大長征(節錄)
- 編導:Mark Lewis
- 錄像 5 分鐘
海蟾蜍於1935年由夏威夷引入澳洲,以制衡當地的甘蔗甲蟲。然而現在,侵略性的野生海蟾蜍,在澳洲數目超過兩億,嚴重破壞當地生態系統:加上寵物和人因食用海蟾蜍而中毒,使牠的天敵逐漸消失、本土動物則因海蟾蜍捕食而瀕危、食蟲動物也因此捕食日難。〈海蟾蜍大長征〉追蹤海蟾蜍長驅直入的路徑,觀察牠們如何縱橫澳洲大陸上三分之一的土地,而且繼續擴張,進化為更大、更快、更頑強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