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氣薰人互動裝置
本藝術裝置取材自黃庭堅〈花氣薰人帖〉,以黃氏蒼勁堅實之書法配合搖曳生姿的花草剪影與音效,打造一個兼具視覺與聽覺的沉浸式科技花園。當觀眾靠近牆面時,中央的花草剪影瞬間幻化為書法墨蹟,搭配古音吟唱的詩句,觀眾仿如回到黃庭堅寫詩時之氛圍。
文物取材:宋 黃庭堅 七言詩
聲音演出:林強
宋代文人偏愛雅事,文人間交遊,常以詩文唱和、花卉互贈作為情感、精神交流之媒介,院藏〈花氣薰人帖〉便是黃庭堅(1045-1105)因友人贈花索詩所回贈之作品。本區利用新媒體藝術重譯郎世寧的〈畫仙萼長春圖〉,引領觀眾進入科技與人文交織的奇幻花園,體驗黃庭堅創作〈花氣薰人帖〉時之感受,將人、花及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透過展場重現,並使觀眾融入其中。
本藝術裝置取材自黃庭堅〈花氣薰人帖〉,以黃氏蒼勁堅實之書法配合搖曳生姿的花草剪影與音效,打造一個兼具視覺與聽覺的沉浸式科技花園。當觀眾靠近牆面時,中央的花草剪影瞬間幻化為書法墨蹟,搭配古音吟唱的詩句,觀眾仿如回到黃庭堅寫詩時之氛圍。
文物取材:宋 黃庭堅 七言詩
聲音演出:林強
本藝術裝置取材自郎世寧〈畫仙萼長春〉。利用3D動畫的三軸立體空間來詮釋郎世寧的西洋透視構圖。螢幕中的影像以單點透視比例運作,由遠至近向觀眾緩緩移動,營造出走入畫中的透視感。使觀眾得以穿梭其間,感受在郎世寧百花畫作間環繞的漫遊情趣。
藝術創作:國立故宮博物院、王世偉
文物取材:清郎世寧畫仙萼長春
春回大地滿天碧,花放枝頭歌聲飛。
海棠與玉蘭圖、牡丹圖、石竹圖、桃花圖是郎世寧工筆重彩的代表作,中西畫法併用且獨具一格,畫中鳥兒身姿嫵媚、花卉細膩寫實。透過聲控互動結合動畫,呈現畫中春天美麗動人之風采。本作品藉由觀眾合力完成,觀眾將以聲音觸動畫中看似靜止不動,實則隨風搖曳的鳥兒與花卉,帶領您一起沉浸於歷經悠古,仍神趣宛真的郎氏畫作之魔幻力量中!
文物取材:清郎世寧畫仙萼長春
宋代文人偏愛雅事,文人間交遊,常以詩文唱和、花卉互贈作為情感、精神交流之媒介,院藏〈花氣薰人帖〉便是黃庭堅(1045-1105)因友人贈花索詩所回贈之作品。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為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元祐二年(1087),黃庭堅寄揚州友人王鞏二詩,前首提及:「王晉卿(詵)數送詩來索和,老嬾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頻送花來促詩,戲答。」後首則是〈花氣薰人帖〉原文,詩中以典故隱喻著自己難於為王詵作詩的窘況。之後,黃庭堅重新書寫了後首詩(約1100年),便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名作〈花氣薰人帖〉。此幅隨手寫來,用筆蒼勁,墨色由濃潤而枯澀,雖是草書結體,但有行書筆意,字字獨立,筆畫起止顯得緩和沉著,雖僅有五行,大小疏密,縱橫參錯,墨色濃枯,變化多端,為精謹的佳作。
本片運用實拍及多媒體藝術呈現手法,演繹書作之內涵與文人贈花意象,引領觀眾由墨蹟感受書法家的創作心境及氛圍。
釋文: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文物取材: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工詩文,自言學草書三十餘年,晚觀蘇軾之書脫早年俗氣,後得張旭、懷素墨妙,乃窺筆法之妙。此帖所書是黃氏為友人王晉卿戲作七言律詩,雖是草書結體,但有行書筆意,字字獨立,筆畫起止顯得緩和沉著。雖僅有五行,大小疏密,縱橫參錯,變化多端,草書若此者不可多得。選自「宋四家墨寶」冊。
古代文士習以文會友,席間寄興書畫、絲竹相和,或弈棋品茗、吟詩作賦,「雅集」者最為著名如東晉「蘭亭雅集」、北宋「西園雅集」等亦使今人心有所慕。本區引借「雅集」典故,以院藏書法名作展現唐代懷素及北宋「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的創作歷程、往來交遊,以及生活美學。
懷素〈自敘帖〉、蔡襄〈澄心堂帖〉、蘇軾〈黃州寒食詩〉、黃庭堅〈松風閣詩〉與米芾〈蜀素帖〉、〈紫金研帖〉內容或反映際遇,或抒發心性,作品皆表現書法家之涵養氣度,也彰顯其書風及創作時代背景。
「自敘.心境」為全球首創的書法沉浸式虛擬實境裝置,內容取材自故宮典藏唐代書法名家懷素的狂草名作〈自敘帖〉,作品中以自然萬物來比擬懷素書法風格,如作品名句「奔蛇走虺勢入座」就是形容書跡有如蛇般游移自如,奔放流暢。
虛擬實境中書法字倏忽間如同曲折盤繞的龍、蛇,瞬間又轉變為疾風勁雨,而舞者凌波漫舞於飄渺水雲間,以舞蹈詮釋懷素書法的速度及勁力,您亦可拿起眼前的虛擬毛筆,親手題寫書法,深度體驗懷素狂草藝術之精髓。
文物取材:唐懷素自敘帖
僧懷素(活動於八世紀後半),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長沙(一說零陵)人。以草書聞名於鄉里,後北上長安,當代名流紛紛贈詩贊美,大曆丁巳(777)摘錄諸家贈詩及顏真卿序,書成本卷。卷中有的詩句以自然物象和誇飾的辭語,形容懷素草書之美;有的則推崇他繼承張旭的顛狂,追求狂縱奇異之態。全卷用細筆勁毫,筆勢連綿,奇蹤變化,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蘇軾(1037—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兼善詩文、繪畫、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北宋四大書家。元豐二年(1079)蘇軾謫居黃州(湖北黃岡),第三年四月寒食日,有感於季節更替,生活困乏和仕途挫折,作〈寒食雨二首〉,其後書成此卷。蘇軾詩中波瀾起伏的情緒已然轉化成筆下縱橫流轉的墨瀋,攲側錯落、跌宕生姿。此卷由宋至今,流傳九百餘年,後人譽為蘇軾存世最好的書蹟。
米芾(1052-1108),初名黻,後改為芾,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等。芾精於鑒賞,崇寧三年(1104)徽宗召為書畫兩學博士,殊為榮遇。此帖述及他珍愛的紫金硯為蘇軾攜去,且險遭陪葬,不過最終失而復得,故歡愉之情難掩於紙上。全作的行氣跌宕多變,隨著語氣的抑揚頓挫,書寫出緩急輕重的節奏。用筆多輕靈振迅,揮灑自如,氣韻更是俊邁豪放,達自然天真之境。
〈蜀素帖〉全卷包括五言、七言古詩、絕句、律詩各體,共六題八首,通幅計七十一行,五百五十六字,是米芾三十八歲的力作。從詩的內容看,流露出對仕途的期待,既向受書者展現他多方面的詩才,另一方面,在珍貴的絹素上,盡其能事的表現書法才能,運筆忽快忽慢,或沉著穩重,或輕盈飛揚,內擫(收斂)外拓(放縱)不拘一法,結體縱長傾側,體勢優美,同一筆畫,同一字都有不同的寫法,極盡變化的能事,顯示了與蘇軾、黃庭堅不同的書法表現。
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游人。書法承唐人遺緒,以典重法度為勝。本幅運筆如行,結體似楷,寫來從容不迫,比起蔡襄其他作品,端重之餘又添幾分精謹。用筆、結體上大致融合虞世南、顏真卿二家。內文為求製作紙中名品澄心堂紙,相傳為南唐烈祖李昪命宣城加工製作,這種紙的表面如卵膜,質地堅潔如玉,細薄光潤,被宋人評為紙中第一。
崇寧元年(1102)八月頃,黃庭堅遊武昌(湖北鄂州)西山,途經名勝「松風閣」等處,因有感而發,遂自書七言古詩一首,藉以表達希望解脫現實羈絆,與懷念友人的心境。全卷書寫於不易吸墨的砑花粉箋之上,用筆卻仍見勁健,造型長波大撇,結體緊密瘦長,是晚年風格的代表作。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江西分寧人。他擅長於詩文、書法,和蘇軾、米芾、蔡襄並列為北宋四大書家。
本區以4K高解析度影片及高仿真複製畫作,邀請觀眾一同進入「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山水畫世界,並演繹著歷代山水畫風格之演變。影片展演書畫家筆下之意境,邀請當代舞蹈家、音樂創作者、書畫藝術家、國寶級工藝家等,以不同表現形式詮釋古書畫之美。
新媒體互動裝置「山水印石」、「神遊幻境VR」則讓觀眾領會藝術家筆下之山水樹石,並進而發揮創意創作心中之自然印象,透過傳承古人經驗,創造新藝術境界,開啟古書畫與當代之對話,造就自然、藝術家與觀眾三者多元詮釋之新風貌。
取材自清院畫〈十二月令圖〉裡山石、水景以及雲、花、樹、屋、人等構成元素,透過擴增實境技術,讓參觀者可恣意挪移印石,建造出屬於自己的立體山水世界。並在互動後,深刻體會乾隆喜愛對畫作評及蓋印的嗜好。
文物取材:清院畫十二月令圖
「神遊幻境」取材自故宮典藏宋末元初畫家趙孟頫的〈鵲華秋色〉,透過VR沉浸式體驗,引領您從實境走入虛擬幻境,遨遊趙孟頫所描繪的濟南秋景,近觀畫家勾勒沙渚、古黃河與松樹的運筆線條,描繪沙洲和樹葉深淺不一的青色,以及對比河面淺水暖色系帶來的互補視感,更進一步體會趙孟頫為好友周密畫下這幅作品的深厚情誼。
文物取材: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此圖描寫唐天寶年間安祿山造反,兵陷長安,明皇(玄宗)幸蜀避亂一事,史載「出棧道飛仙嶺下,乍見小橋,馬驚不進」,即是此景,畫中著朱衣者即唐明皇。〈明皇幸蜀圖〉亦稱〈摘瓜圖〉,相關畫題多見於宋元文獻,傳世作品中與之構圖相近的畫作眾多。本幅在畫法仍保留了唐至五代的繪畫特色,但形式上加入了宋人的山水結構理念。全作工整嚴謹,敷色妍麗,堪稱早期青綠山水中的經典佳作。
此畫右下山林枝葉間有「范寬」的款署。范寬(活動於11世紀初期),字中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擅長山水,初學李成、荊浩,因長年觀察自然而獨創一家面貌。 本幅構圖簡潔,近景為下方中央的巨石,中景則是驢隊所在,遠景是一聳立主山。其山腰下藉雲霧留白,凸顯空間遠隔之效。全幅以方折線條鉤勒輪廓,再藉短筆皴畫土石質感。龐大山體與畫中行旅驢隊相映,展現出懾人的雄壯氣勢。
作於一○七二年的〈早春圖〉,不僅是郭熙傳世的代表作,也是山水畫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郭熙在宋神宗時進入宮廷服務,正當王安石變法之際,官府殿閣的新建布置中,都使用了郭熙的山水。此作可能原來也是其中之一。 畫中構圖有著對稱性的安排,但在秩序感中又充滿著韻律的變化。而藉著墨色深淺所營造出來的光影效果,更為此山水增添了空間的奇幻。舟樵行旅等活動的加入,也進一步將此意境轉化成一個生機處處,可遊可居的神奇所在。這些表現都可以從他的《林泉高致》書中,得到理論上的印證。
畫中山石以轉折劇烈的筆墨描寫輪廓,再以濃淡層次豐富的染暈處理質面,此與郭熙〈早春圖〉筆墨手法、山石造型相近。但山體結構比〈早春圖〉分塊更多,線條亦更具轉折筆意,顯然是郭熙風格的延續。部份用筆與金代山水相近,此畫所顯示的後郭熙風格顯然已跨越政治疆域,而能幅散至金人所在的北方地區。畫中細節頗多,屋舍建築乃至人物活動等,堪稱北宋大觀式山水於十三世紀的再興。
畫幅左側山峰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陽李唐筆」的款署。李唐(約1049-1130後),字晞古,河陽(河南孟縣)人,活動於兩宋之際。 山間幽谷,松林鬱鬱茂生,泉水潺潺流動。山體雖層疊緊密,卻有空間深度。以小斧劈皴擦山石,再用深淺青綠烘染,形塑山石堅實又具潤澤感的獨特效果,深淺設色的松針則營造出繁盛動態之效果。近景松林與背後泉水山石重疊,顯示深遠表現的畫法。
畫幅中央絕壁處外側,有「蕭照」二字款署。傳說北宋末年他於太行山為盜,一日劫獲李唐,才隨之習畫,後亦入南宋畫院。本幅左側畫山岩崖壁,岩塊多方折峻峭。由此中段山體延伸而出一平台岩塊,上立有二人相對與談,似正在遠眺對岸景緻。 此畫山體構成已脫去北宋大觀式山水巨障效果,而與李唐〈萬壑松風圖〉講究物象豐厚的近觀山水相近,藉堅實岩塊、迷茫遠山,營造出實、虛相對的景緻。
畫面左下角署「賈師古」款。賈師古不見於南宋畫史。本幅左側畫山岩疊峙,有松木盤曲於兩處峰頂,山間谷地畫有隘口門牆,環山崖一側寫寺觀樓閣。畫幅右側為平坦地面,上以簡略筆墨寫二行旅人。後有淡墨擦染遠山輪廓。 全幅筆法短促、用墨醇厚,部份石面除有筆墨皴點之外,間以青綠寫成鬱鬱草叢。畫幅下緣山石塊面的分隔方式,與李唐〈萬壑松風〉下方石面處理相近。屬南宋前期山水畫風。
馬遠,河中人,後遷居錢塘,南宋光宗、寧宗朝(西元1190-1224年)為畫院待詔,號欽山。祖父兄子世代均以畫名。畫山水更能以臨安風光為題材,取景重心,偏置畫幅一角,故其構圖有「馬一角」之稱。本幅畫柳岸鶯啼,高士白袍,頭戴漆紗籠冠,一童抱琴相隨,行動中所成意境,恰如畫上宋寧宗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馬遠用筆沉厚,其畫衣紋,下筆重若釘頭,收筆尖如鼠尾,但行筆又略顫掣,極具變化。用墨則輕重層次極多。本幅選自「名繪集珍」冊第十三幅。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南宋宗室,後北上大都任官。此畫是元貞元年(1295)他自濟南解職南返後,為友人周密(1232-1298)描繪其祖籍地貌景色之作。畫卷構圖簡潔,在一廣闊水澤坡岸間,右為尖聳的華不注山,左側是渾圓鵲山。畫中坡岸林木,與董源山水母題十分接近,然經趙孟頫的筆墨與設色後更具生趣,成一秀麗可人的自然佳景。黃公望從趙孟頫此類復古創新手法,得以掌握筆墨新活力。
畫家多善於觀察大自然,從中找尋靈感,轉換為繪畫藝術的養分,再透過內心的沈澱,描繪出心中理想境界。在本區中觀眾可以由書法、繪畫、新媒體藝術三種不同的觀賞方式領會「師法自然」之妙,如馮大有筆下的〈太液荷風〉幻化為生意盎然的荷花池,池中浮萍聚散、鯉魚悠游;宋徽宗〈詩帖〉詩中有畫之美境;〈蠟梅山禽圖〉的花鳥逸態,均創造虛實交替、古今對照的觀賞趣味。
南宋畫家馮大有〈太液荷風〉筆下盛開的荷花池,荷葉田田,有的花開燦然,迎風帶露;有的含苞待放,顧盼生情,池中群鴨悠遊自在,空中彩蝶飛舞,飛燕展翅,活力十足。本裝置為虛擬體感的互動空間,呈現畫家筆下夏荷風滿塘、風姿萬千之景象,以數位的方式感受夏日躍動的生命。當你踏進水池,魚兒朝你游來、水波漣漪,當你踏在荷葉上,蝴蝶與營火蟲朝著牆面飛去。隨著風力強弱,荷葉會變化擺動速度與幅度。藉由新媒體技術應用賦予的真實感,讓您以數位的方式感受夏日躍動的生命。
文物取材:宋 馮大有 太液荷風
馮大有(西元十二世紀),江蘇蘇州人。自號怡齋,官至承事郎。七歲能文,善畫蓮,寫陰睛風雨各態,極能傳神。本幅選自「宋元集繪」冊第九幅。滿塘荷葉,偃仰傾側,風姿萬千,伴以紅白芙蕖,浮萍點點,群鴨悠游覓食,蝶燕蹁躚飛舞,益顯一派炎夏荷風滿塘,生意勃發的景象。畫名太液,語出﹝史記封禪書﹞。按漢武帝於太液池南築建章宮,復於池中建台,至昭帝時,嘗有黃鵠飛入池中,群臣以為瑞兆。大有此幀紈扇荷花,布局賦彩典雅,且蝶鳧成雙,顯然隱含祥瑞之意。
宋徽宗(1082-1135),姓趙名佶,好書畫,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工。行草正書筆勢勁逸,近法黃庭堅,遠宗薛稷,俊挺瘦勁,別成一體,號為「瘦金體」。 本卷書五言律詩一首,字大近五寸,為宋徽宗存世書蹟中字最大者,細毫細筆筆畫爽利勁健的,豎筆與橫筆都講究收筆動作,撇筆如刃銳,捺筆似鋼折,挑鉤之間既表現速度也講究姿態。
宋徽宗(1082-1135),姓趙名佶。擅長書畫,也好收藏歷代作品,遂使內府珍藏的名蹟,百倍於前朝。 本幅梅枝上棲息白頭翁二隻,其間胡蜂飛繞,下有山礬二株,並以「瘦金書」書寫款題。構圖簡潔,用筆秀瘦而內含勁力,表現冬日的清疏氣氛。對實物的仔細觀察,使線條隨物形而變化,再加上作者精心的構想,以梅幹的S型走向來展現韻律感,表達出一份超越自然實景的理想化美感。
國寶娃娃「嬰兒枕」、「玉辟邪」和「玉鴨」三個文物寶貝這次遇上「職貢圖裡一隻台灣土狗「小黑」。為了替牠尋找主人,三個國寶娃娃乘著台灣史上著名的「同安梭船」穿越時空來到清朝的台灣。沿途上他們遇上了壞心的走私商人、見義勇為的西班牙神父、丟了家傳官服的達邦頭目和熱心的邵族青年,但是他們最後能順利完成任務替「小黑」找到牠的平埔族主人嗎?
國寶娃娃歷險記是故宮國寶娃娃系列的第四部動畫片。這次不但長度更長、角色更多,國寶娃娃們更走出故宮、穿越時空來到清朝台灣的打狗港(高雄港)、屏東萬金天主堂、阿里山達邦和日月潭,展開一場從南到北的台灣大冒險!
本片精彩刺激,榮獲美國休斯頓國際影展銅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