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有千秋業,展出時間 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6月25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204、206
筆有千秋業,展出時間 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6月25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204、206
:::

展覽概述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裏,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展件介紹

唐 褚遂良

臨王獻之飛鳥帖

  1. 形式:卷
  2. 尺寸:22 x 47.4 公分

〈飛鳥帖〉內容為王獻之自述受飛鳥傳授書訣一事,也是唐宋以來流傳的神仙傳說。卷末元柯九思及王守誠題跋,皆已認為此帖為唐人所臨,從收傳印記來看,書寫年代應在南宋以前。

褚遂良(596-659),博學文史,工楷隸。褚書以妍媚著稱,書體流暢具韻律感,用筆則疏瘦勁鍊,雖非褚遂良真蹟,亦可視為褚書代表。

宋 常杓

篆書宋人詞

  1. 形式:冊
  2. 尺寸:24.5 x 11.1 公分

常杓(13世紀初),生平待考。

篆書是中國最古老的字體,從商代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小篆,通行的期間長達一千餘年,由於年代、地域不同,產生許多相異的字體。本冊書於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第一段是以小篆書蘇軾〈哨徧〉。第二段用的是銅器銘文作〈盤谷序〉,筆畫起始與終止較細,中段較粗。第三段小篆寫「紅白蓮詞」。小篆擬唐李陽冰,圓勁而有古風。

六朝前秦 蘇蕙

璇璣圖

  1. 形式:卷
  2. 尺寸:28.1 x 246.3、28.1 x 89、28.1 x 128.4 公分

蘇蕙字若蘭,前秦時期(351-394)秦州刺史竇滔之妻,善詩文,作〈璇璣圖〉詩以抒相思閨怨。

〈璇璣圖〉詩運用中國方塊字的視覺特性,詩共八百四十字,每行二十九字,共二十九行,各自對齊,從各個方向皆可解讀成無數首詩,充分發揮蘇蕙的才華與智巧。幅中以楷書抄錄〈璇璣圖〉詩全文,字跡工整端秀,但無可以斷為蘇蕙手書的根據。

民國 丁衍庸

草書五言絕句

  1. 形式:軸
  2. 尺寸:137.5 x 68.4 公分

丁衍庸(1902-1978),廣東茂名人。早年在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西洋油畫,返國任教於多所藝專及美術學校。丁氏嘗試國畫新技法,畫風雖受八大山人影響,然以靈活的線條與誇張變形的手法,創新水墨藝術,具個人特色。

丁氏不以書法見長,此幅草書書五言絕句:「堆清尋冒雨,白雪已盈盤。為問陶彭澤,花黃楓自丹。」用筆恣肆,筆意流暢,與其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展件清單

朝代
作者
品名
形式
尺寸(公分)
漢人
漢曹全碑墨拓本
176.4x76.4
陳叔毅
修孔子廟碑
199.4x76.5
褚遂良
臨王獻之飛鳥帖
22x47.4
蔡襄
尺牘
24x53
常杓
篆書宋人詞
24.5x11.1
六朝前秦
蘇蕙
璇璣圖
28.1x246.3、28.1x89、28.1x128.4
俞和
篆隸千文
21x24.7
王寵
書雜詩
28.8x288.6
董其昌
書白羽扇賦
136.5x60.2
沈荃
桃李園序
160x65.3
汪由敦
臨蘇軾杜子美詩
79.3x36.7
民國
丁衍庸
草書五言絕句
137.5x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