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展出時間2017年3月31日至2018年8月20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303
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展出時間2017年3月31日至2018年8月20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303
:::

藏傳佛教的浸潤

由印度佛教與西藏本土宗教「苯教」交融而成的藏傳佛教,十五世紀後逐漸興盛,成為蒙、藏族思想與生活中的一部份,並進而影響滿族的信仰。西藏的寺院不僅是信仰中心,亦為地方經濟與行政重心所在,因此喇嘛或王公等的進呈,無一不是一時之選,而以佛教法器作為獻禮,正與西藏丹書克每每敬稱皇帝為「文殊師利」的關係相應;換個角度來看,清代皇帝對藏傳佛教的禮敬,則清楚表明其對藏傳佛教影響力的高度重視與尊重。






嘎布拉數珠

  1. 乾隆45年(1780)班禪額爾德尼進
  2. 清 18世紀
  3. 西藏作品

念珠又稱為數珠,不論佛教、伊斯蘭教或是天主教都會使用念珠,作為經文誦念、咒語或稱號時輔助修行的用具。這串念珠是六世班禪乾隆45年(1780)所呈進,時值高宗七十歲壽辰,六世班禪於7月到達熱河避暑山莊,清朝特別依照其駐錫的札什倫布寺修建須彌福壽寺,高宗並於8月6日和24日至該寺拈香。1751年清朝冊封七世達賴喇嘛政治權力之後,喇嘛除應定期朝覲,遇皇帝壽辰等亦可不定期進京。六世班禪是清代三位親自進京的大喇嘛之一,這在當時是一件大事。這件念珠以人骨製成,間以蜜蠟、珊瑚佛頭珠,青金石佛頭塔,附以綠松石、水晶、金銀金剛杵記捻,展現十八世紀西藏念珠的莊嚴與殊勝。

嘎布拉數珠

青金石佛鉢附皮盒

  1. 乾隆己卯(24年)御題
  2. 清 18世紀
  3. 西藏作品

這件〈青金石鉢〉色澤鮮豔,造型圓潤,十分莊嚴。盛裝石鉢的皮盒蓋內記錄,這是乾隆乙亥(20年,1755)年打敗準噶爾部時所得,應該是先前準噶爾部在西藏時得到的用器,已卯(24年,1759)高宗在鉢上刻滿、漢、蒙、藏四體文字。蒙古族的準噶爾部在十七世紀興起,以伊犂為首都,亦信奉藏傳佛教。該部曾進入西藏,佔有拉薩,統治西藏三年(1717-1720)。乾隆6年(1741)高宗曾賜予蒙古的哲布尊丹巴一件鐵鉢(蒙古博克多汗冬宮博物館藏),其樣式和本展覽展出的院藏〈炕老鸛翎鐵鉢〉相同,「炕老鸛翎」是在鐵上燒烤出藍紫色氧化層的作法,《雍正朝活計檔》多次記載製作炕老鸛翎色匙箸。因此這件〈青金石鉢〉很可能是著眼於青金石特有的顏色,仿炕老鸛翎鐵鉢的造型製作而成。

青金石佛鉢附皮盒

銀壇城附五色哈達

  1. 土觀呼圖克圖等進
  2. 清 19世紀
  3. 西藏作品

這件銀壇城,環繫紅藍黃白綠五色絲質哈達,為青海佑寧寺駐京喇嘛六世土觀呼圖克圖(1839-1894)在慈禧太后大壽時所呈進。壇城是佛教世界的象徵,壇面滿刻海浪文樣,中央為四層方台,代表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壇城最外圍的圓周上環峙鐵圍山,群山之間的四方位各置一城門代表四大洲,根據城門上的圓形、三角、月形、方形,分別代表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海面上環繞一圈八寶以及四方位的月、聚寶盆、日、滿意牛,藉以供養佛陀。壇城側面外圈上下嵌珊瑚與松石的連珠紋,並飾金剛杵與蓮瓣紋,中央為卷葉紋與八寶間隔為飾,卷葉紋中心亦以珊瑚與松石珠組成十字形飾。紋飾、做工均甚工整,摻雜漢地的風格,表現十九世紀藏地工藝的風貌。

銀壇城附五色哈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