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龍也,展出時間 2016年4月2日至2016年6月26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204、206
:::

展覽概述

〈十七帖〉為書聖王羲之(303-361)晚年致友人信札之集成,因第一札起首寫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蹟見於唐代,今已佚失不傳,後人多藉傳世的臨、摹、刻本及文獻著錄來勾勒原帖範式。全篇書體概以草書為主,用筆流暢,線條遒勁有力,姿態勻稱優美,宋人黃伯思(1079-1118)譽為「書中龍也」。

〈十七帖〉自來即為習書典範,敦煌出土的唐人臨帖、北宋蘇軾(1037-1101)〈臨漢時帖〉可見一端。元明之際,各種〈十七帖〉的通臨本陸續出現,或為長卷或為冊頁,趙孟頫(1254-1322)、董其昌(1555-1636)、朱大有(生卒年不詳)可為代表。另一方面,俞和(1307-1382)放大字體及直幅書寫的意識和舉動,可以說是〈十七帖〉發展史上的一大變革。明代中晚期,私家刻帖風氣興盛,鬱岡齋帖本、餘清齋帖本等〈十七帖〉楮墨雖未若宋刻拓本高古,對於版本之流傳亦有可觀之處。清人王澍(1668-1739)的臨寫形神皆備,忠實而完整。乾隆帝(1711-1799)臨池用功,表現多元。劉墉(1720-1805)則以泥金書寫,裝飾意味濃厚。民國以後又有新氣象,譚延闓(1880-1930)的恢弘氣勢,溥儒(1896-1963)的悉心臨擬,皆是書家汲古求新書學態度的實踐。

本次選展院藏歷代〈十七帖〉相關作品十三組件,藉以呈現此烜赫名帖的書法之美,以及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影響和遞變。

展件介紹

舊拓十七帖

〈十七帖〉傳世刻本眾多,大致可分成「館本」和「賀監本」兩種。宋拓館本〈十七帖〉集錄二十九札,末尾有一「敕」字,故又稱「敕字本」,著名者如日本三井高堅氏(1867-1945)聽冰閣舊藏的「三井本」。書聖王羲之(303-361)尺牘的書法亦藉此流傳千古。

此冊屬於「館本」,刻拓精良,然僅存二十六札,缺十七行。末開鈐有賈似道「悅生」葫蘆印,「僧權」二字完好,研判與明代〈鬱岡齋帖〉所收的〈十七帖〉關係密切,清人郭尚先(1785-1833)泥金題跋更指出其為祖本。

元 趙孟頫 臨十七帖

趙孟頫(1254-1322),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十一世孫。字子昂,號松雪,浙江湖州人,卒諡文敏。尊倡復古,書法風格多元,影響後世甚鉅。

趙氏臨寫〈十七帖〉不止一卷,亦有補書唐人〈十七帖〉流傳於世,草書的書學來歷相對明確。據卷末落款知為六十三歲所作,然其用筆和趙書晚年典型略有出入,脫字以及帖序更動等現象,亦與宋拓〈十七帖〉不同,不知臨帖的範本自何而來。本幅為王世杰先生寄存,上方鈐有吳廷、項元汴等人的收藏印記,可謂流傳有緒。

元 俞和 臨成都城池漢時二帖

俞和(1307-1382),字子中,號紫芝生,桐江(今浙江桐廬)人。書法各體皆精,早年學書於當時的書畫巨擘趙孟頫,因親見其運筆之法,模仿肖似,幾可亂真。

本幅臨寫〈成都城池帖〉和〈漢時帖〉二札,是〈十七帖〉的節臨本。長條直幅的表現,傳世當以此作最早。間架結構不因字體放大而鬆散,行氣首尾貫串。中鋒懸筆直書,筆畫乾淨俐落,遒勁有力,牽連轉折處尤其精彩。款署「紫芝老人臨」,可見其學書並不因年邁而有所停歇。

明 朱大有 臨十七帖

本幅選自〈元明書翰〉第三十九冊,為〈十七帖〉的臨書,計二十一則。墨色烏黑有光,結字與原帖神情相肖,用筆的輕、重、緩、急,豐富了線條的節奏和質感。或謂,本幅作者為明代寧國縣人朱大有。朱氏字伯亨,嘉靖甲午(1534)歲貢生。然其生涯與末開的題跋時間並不相符,應非同一人。朱大有雖非書史名家,然功力深厚,水準極高。自言:「右軍書法,生平最喜臨摹。至十七帖,尤深嗜篤好,數十年來臨摹幾及百卷。」足見書聖之於後世的影響。

清 王澍 臨十七帖

王澍(1668-1739),字若林,號虛舟,江蘇金壇人。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精通書法,推崇唐碑,一時所宗。

王澍書〈積書巖帖〉計六十冊,此為其一。除了前段臨書之外,後方猶可見「敕」字花押、褚遂良跋尾以及「僧權」二字,臨書忠實完整。用筆細緻講究,時以章草筆法出之,結字則是整飭規矩。後方題跋曰:「此宋搨全本,為錫山秦氏所藏,不唯與世俗流傳本天地懸隔,并與唐摹亦微不同。」點出原帖的流傳與書史地位。

清 劉墉 臨天鼠膏帖

劉墉(1720-1805),號石菴,山東諸城人。乾隆年間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書法初從趙孟頫(1254-1322)、董其昌(1555-1636)入手,中歲自成一家。

此幀墨箋扇面為林宗毅先生捐贈,內容以泥金抄錄四篇詩文,第三則為〈天鼠膏帖〉,亦是〈十七帖〉其中的一札。線條遒勁剛毅,姿態妍美。劉墉此作將書聖書法與不同文人的詩文佳句並列呈現,除了顯示作者的創作意趣外,書聖至尊的地位似已動搖。

展件清單

朝代
作者
品名
形式
本幅尺寸 (cm)
舊拓十七帖
23.1x10.1
北宋
蘇軾
臨漢時帖
29.5×29.4
趙孟頫
臨十七帖
30.2x392.4
俞和
臨成都城池漢時二帖
113.1x35.3
朱大有
臨十七帖
29.2x35.9
王澍
臨十七帖
26.6x12.4
張照
臨山川諸奇帖
175.5x90
乾隆
臨山川諸奇帖
42.4x183.4
劉墉
臨天鼠膏帖
16.4x48.4
劉墉
臨虞安吉等四帖
本幅一14.3x18.8、
本幅二14.3x18.6、
本幅三13.9x18.5
陳澧
臨七十帖
128x28.3
民國
譚延闓
臨七十帖(四屏)
173x41.8
民國
溥儒
臨十七帖
26.4x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