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龍也,展出時間 2016年4月2日至2016年6月26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204、206
:::

展覽概述

〈十七帖〉為書聖王羲之(303-361)晚年致友人信札之集成,因第一札起首寫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蹟見於唐代,今已佚失不傳,後人多藉傳世的臨、摹、刻本及文獻著錄來勾勒原帖範式。全篇書體概以草書為主,用筆流暢,線條遒勁有力,姿態勻稱優美,宋人黃伯思(1079-1118)譽為「書中龍也」。

〈十七帖〉自來即為習書典範,敦煌出土的唐人臨帖、北宋蘇軾(1037-1101)〈臨漢時帖〉可見一端。元明之際,各種〈十七帖〉的通臨本陸續出現,或為長卷或為冊頁,趙孟頫(1254-1322)、董其昌(1555-1636)、朱大有(生卒年不詳)可為代表。另一方面,俞和(1307-1382)放大字體及直幅書寫的意識和舉動,可以說是〈十七帖〉發展史上的一大變革。明代中晚期,私家刻帖風氣興盛,鬱岡齋帖本、餘清齋帖本等〈十七帖〉楮墨雖未若宋刻拓本高古,對於版本之流傳亦有可觀之處。清人王澍(1668-1739)的臨寫形神皆備,忠實而完整。乾隆帝(1711-1799)臨池用功,表現多元。劉墉(1720-1805)則以泥金書寫,裝飾意味濃厚。民國以後又有新氣象,譚延闓(1880-1930)的恢弘氣勢,溥儒(1896-1963)的悉心臨擬,皆是書家汲古求新書學態度的實踐。

本次選展院藏歷代〈十七帖〉相關作品十三組件,藉以呈現此烜赫名帖的書法之美,以及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影響和遞變。

展件介紹

展件清單

朝代
作者
品名
形式
本幅尺寸 (cm)
舊拓十七帖
23.1x10.1
北宋
蘇軾
臨漢時帖
29.5×29.4
趙孟頫
臨十七帖
30.2x392.4
俞和
臨成都城池漢時二帖
113.1x35.3
朱大有
臨十七帖
29.2x35.9
王澍
臨十七帖
26.6x12.4
張照
臨山川諸奇帖
175.5x90
乾隆
臨山川諸奇帖
42.4x183.4
劉墉
臨天鼠膏帖
16.4x48.4
劉墉
臨虞安吉等四帖
本幅一14.3x18.8、
本幅二14.3x18.6、
本幅三13.9x18.5
陳澧
臨七十帖
128x28.3
民國
譚延闓
臨七十帖(四屏)
173x41.8
民國
溥儒
臨十七帖
26.4x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