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合神離,展出時間 2016年1月9日至2016年3月29日,陳列室 202、204、206、208、210、212
:::

創 ─ 董其昌的書畫創作

董其昌自言十七歲學書,二十二歲學畫。其書初學顏真卿(709-785)〈多寶塔碑〉,後遍臨魏、晉、唐、宋諸名家,融合為秀逸遒勁的精緻典雅書風,兼擅行書、草書與楷書,為晚明傳統帖學書風的集大成與開宗立派者。其畫著重師法自然,希望藉由筆端展演天地生意,並以追溯文人畫源頭為目標,嘗試重現唐、五代、宋、元各名家的風格氣韻,以創造性的臨仿向傳統致敬,並進行對話。

明 董其昌 書輞川詩

  1. 材質 紙
  2. 尺寸 27 x 11.7

1600暮春,董其昌到宜興(荊谿)拜訪同年進士吳正志(1562-?),並為他書寫王維(701-761)〈輞川詩〉。吳氏為宜興收藏家,兩人交往相當密切頻繁,〈奇峯白雲〉圖也是為他所作。董其昌收藏過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後來也轉入吳正志手中,其子吳洪裕臨終前試圖燒掉此畫,所幸搶救出來。此冊用筆含蓄而凝斂,線條圓厚潤澤,卻又不失清勁與力度,豐富多變的墨色,反映出運筆的動作與書寫節奏,稍微敧側的結字,讓作品顯得更加生動活潑。

明 董其昌 書輞川詩

明 董其昌 葑涇訪古圖

  1. 材質 紙
  2. 尺寸 80.2 x 30

萬曆卅年(1602)正月,董其昌與同年顧際明一同歸自檇李(嘉興),因遇雨宿於葑涇,檢賞古人名跡之餘,興起繪成此圖。從摯友陳繼儒(1558—1639)的跋語得知,董其昌此作融會並再現了他對王維、董源風格的理解。將源自董源的披麻皴作疏密安排、濃淡點畫的層層堆疊,令畫中山石呈現出瑩潤的質感。前後景環水坡石間,則安置靜謐的茅屋與小亭,儼然有王維〈輞川圖〉之意趣。

明 董其昌 葑涇訪古圖

明 董其昌 書呂仙詩 卷

  1. 材質 紙
  2. 尺寸 24.8 x 292.2

相傳北宋熙寧(1068-1077)中,呂洞賓前往拜訪湖州東林山的沈東老,飲醉後以石榴皮書此詩於壁上,七年後蘇軾前往拜訪,沈東老雖已故三年,仍和詩三首以記之。此呂仙詩在明末時尚有拓本流傳,董其昌認為很接近懷素風格,因而選擇以懷素大草風格書寫此作。本卷未署年,行筆已不同於早年之輕靈,也較中歲〈書杜律〉的更加渾圓,且加入更多的轉折變化,顯然已經將懷素筆法自然地融於本色之中,應為其晚年之作。

明 董其昌 書呂仙詩 卷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圖

  1. 材質 紙
  2. 尺寸 321.4 x 102.4

此作是董其昌難得的巨幅作品。畫面下半主要由枝伸葉展的聳立雙樹撐起,與陡然昇起又朝畫外扭動的中景巨巖,及遠景層疊山頭,彼此連貫呼應,儼然有擎天之勢。另透過山嶺坡陀邊界、樹列、雲帶、林木枝幹的佈列,將全圖物象交叉成斜向的塊狀嵌合,形成視覺上緊湊豐盛的合奏。根據題跋,董其昌曾於北京觀覽吳廷所藏的董源〈夏木垂陰〉圖,從中參悟黃公望山水實脫胎自此。此作力追董源、黃公望兩大家,欲與之頡抗的意味鮮明。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