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的寶藏-教廷文物特展,展出時間 2016年2月5日至2016年5月3日,陳列室 105、107
:::

聖座

現任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就職,他極為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最新通諭《願祢受讚頌》中,論述生態問題,希望世人效法亞西西的聖方濟,將天主創造的宇宙萬物視為自己手足,彰顯了教廷對於當今環境問題的重視。同時,教宗方濟各宣布自2015年12月8日(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節)起,至2016年11月20日(耶穌基督君王節)慶祝命名為「慈悲禧年」的「特殊禧年」。教宗也於12月8日禧年伊始,依例開啟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迎接禧年的到來。

埃德薩耶穌聖容聖像

  1. 三到五世紀
  2. 法蘭西斯柯.科米於1623年製作外框
  3. 高65公分 寬45公分
  4. 梵蒂岡宗座禮儀聖器室藏

這件製作於十七世紀的外框,框裱著耶穌聖容,精工的框裱,與黯淡的耶穌聖像形成強烈對比,同時也確立此像為聖髑框聖觸。十四世紀熱內亞聖像被框裱起來後,梵蒂岡聖像便顯跡在另一塊布上,和熱內亞聖像幾乎一模一樣,彷彿是要代替已被框裱的熱內亞聖像。無論是梵蒂岡或是熱內亞聖像,都複製了拜占庭時期最為人崇敬的埃德薩耶穌聖容聖像。

據稱埃德薩(今日的土耳其烏爾法)國王阿布加爾在耶穌蒙難後,派遣畫師前往聖地描繪耶穌聖像;然而,耶穌的面容煥發聖光,畫師無法以傳統的藝術手法描繪聖容。之後,畫師清洗耶穌的臉,以布巾擦乾,上主竟展現神蹟,轉印聖像至布巾上。畫師將布巾帶回埃德薩,治癒阿布加爾五世的痲瘋病,彷彿是基督升天後在阿布加爾五世身上遺留的神蹟。

之後,朝聖者開始用布帛(覆聖巾)覆於埃德薩耶穌聖容聖像上, 以捕捉神蹟, 甚至演變成傳統,埃德薩聖像再也不只是一般的畫作。希臘文裡「acheiropoieton」專指「非人手繪製」的圖像,介於圖畫和聖觸之間,是一種肖像傳承方式。肖像本身除了後世另行金織的線條以外,像是直接染上布面,沒有清楚的輪廓。埃德薩聖像就像基督的影子,提醒著瞻仰者,基督曾真正降臨世間,只是先返回天父身邊,我們藉此得以緬懷耶穌的人性與神性。

據信,覆蓋布帛或其他東西在埃德薩聖像之上,就能直接複印聖像。後世的朝聖者絡繹不絕地前往埃德薩,直到聖像從穆斯林所掌握的埃德薩城內被搶救出來,由君士坦丁七世(905-959)安置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宮內,並與象徵耶穌受難的十項聖觸一起收藏。

埃德薩聖像曾移往法羅斯教堂,與梅瑟在西乃山獲賜的石版一齊展示,並一度收藏於聖殿約櫃內。這與十世紀相關紀錄相符:聖像被移到一個「比較低調的」約櫃裡。約櫃飾有天使形象的巴洛克式外框,象徵革魯賓(智天使)看守著偉大猶太先知的遺物。在中世紀的這個時期裡,梅瑟十誡中不可描繪真神形像的律法,因著埃德薩聖像而被顛覆,意味著基督降生世間所彰顯的人性與神性,允准了聖蹟與聖容的流傳,也改寫了天主最初賦予猶太民族,並形於文字的基礎神學戒律。

參考書目:Martina Bagnoli, Holger Klein et al. Treasures of Heaven: Saints, Relics, and Devotion in Medieval Europe (New Haven and London: London : British Museum, 2012), 198- 199.

埃德薩耶穌聖容聖像

教宗碧岳十一世(1922-1939在位)祭披與領帶

  1. 聖心佳蘭隱修院方濟佳蘭修女會修女製作
  2. 1926年 法國馬札梅
  3. 絲、金絲線
  4. 高105公分 橫61公分
  5. 梵蒂岡宗座禮儀聖器室藏

這組祭披與領帶是亞西西的聖方濟逝世七百週年之際,由方濟小兄弟會獻給教宗碧岳十一世。祭披以金色錦緞搭配金絲線和彩絲繡上圖案,在不同的方格中,描繪聖方濟的生命故事、教宗碧岳十世的肖像、傳教的景象、在天使與聖人間的聖母、十字軍東征的景象、以及一艘載有聖伯多祿大殿的帆船,也就是象徵教會的圖案。祭披兩側邊緣織有許多聖人及方濟會殉道者的肖像。領口縫有簡單的蕾絲裝飾。領帶及手帶皆繡有到東方、歐洲和中東傳教的景象,邊緣也繡有聖人與殉道者的小肖像,並以金絲線製成的流蘇束縫在末端。

教宗碧岳十一世(1922-1939在位)祭披與領帶
  • 主辦單位
  • 協辦單位
  • 贊助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