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藝術

至元八年(1271)十二月,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成為元朝首任皇帝。此後元朝征服南宋,控制漠南,接收原有金朝與西夏故地,從蒙古帝國的體制中逐漸發展出一個獨特的蒙元國度,一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明軍攻入大都,元順帝北逃,才結束史書所稱的「元朝」。

在此期間,有大規模的工匠由中亞向中原移入,不同族屬的文化碰撞,多元文化在相互融合下出現了形形色色的藝術成就。此單元中除呈現漢族士人如趙孟頫與妻子管道昇,以及其子趙雍家族之書畫藝術傳承,也有避居為隱士的吳鎮、倪瓚等人於筆墨傳統中的努力。另外還有非漢人士高克恭、貫雲石等的書畫新貌。

宗教藝術上,因蒙元皇室多所支持的藏傳佛教有蓬勃發展,此次展出的〈達壟寺勘布札希貝唐卡〉代表藏式的繪畫風格。新穎元素的組成在織品上也可以見到,例如傳宋戳紗繡〈開泰圖〉。至於緙絲〈寶生如來〉的時代雖可能略晚於元朝,應為明前期之作,運用其中的藝術母題可說明蒙元多元文化交流下的工藝成就仍延續至明代前期,表現出蒙元時代多元文化藝術的精采面貌。

元 劉貫道 元世祖出獵圖

元 劉貫道 元世祖出獵圖
第一檔10/6-11/15

本幅畫元世祖忽必烈偕同皇后察必與隨從一行,在遼闊的大漠中馳騁打獵。畫中元世祖身穿紅色龍紋衣袍,外加黑色滾邊裝飾的白色毛皮衣袍。皇后的白色衣袍上有華麗金色紋飾,是蒙元貴族所喜愛的織金錦。隨從人物姿態各異,有張弓射物、手架獵鷹,或以繩攜獵豹,五官容貌也顯出不同族屬身分。此一狩獵場面,更有揭示多元文化融和之意。畫上有畫家劉貫道(約活動於十三世紀後半)紀年款題,曾於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因畫獲頒御衣局使。
元文宗半身像

元文宗半身像

本幅收在《元帝半身像》冊第七開。元文宗()蒙文名漢譯稱圖帖睦爾,是元武宗之子,泰定帝死後曾被擁登帝位,但隨即將皇位交予兄長明宗和世㻋,未久才又復居帝位,在位五年。圖帖睦爾於泰定元年(1324)娶祥哥剌吉公主之女為妻,即位前又曾居金陵三年,親近江南文人儒者,即位後設立奎章閣,是推崇儒學文化的蒙古帝王之一。此一畫像曾經清宮重裝,左幅文字稱「濟雅圖」所採為乾隆朝新造蒙古音漢譯,約書於嘉慶二十年(1815)。
元代帝后半身像

元代帝后半身像

現存《元帝后半身像》冊共八開,前七開左右各一幅,第八開僅右一幅,總計有十五位后像。不過,此套后妃畫像經清代重裝,雖能依據籤題得知幾位皇后名諱,部分則已散佚不詳。本冊著名的忽必烈后察必像因赴美參展,本次未能展出。與察必后同開的左幅,為順宗后像,應即是祥哥剌吉公主的母后之像。展出的三開中,除元英宗納罕后像,其餘四幅畫像因缺籤題,身分尚難辨識。畫中后妃頂戴的高聳帽飾被稱為姑姑冠,身著衣袍上也有織金紋樣。
元 趙雍 春郊遊騎圖

元 趙雍 春郊遊騎圖

趙雍為趙孟頫(1254-1322)次子,書畫得自家傳,兼善山水、人物、鞍馬。此幅採樹下人物的傳統布局,畫一騎馬紅衣士人,左手握弓、右手挾丸,將座騎停足於大樹之下,回首仰望。肥碩的白色駿馬,似受韁繩牽動,頭部略微傾側,右後足則些許離地,人與馬二者皆在動靜之間的寫照。趙雍畫藝承襲家學,亦追求古風,樹葉均以墨線勾畫再添青綠設色,質樸中流露出唐人意趣。
元 高克恭 青山白雲

元 高克恭 青山白雲

高克恭(1248-1310),西域回紇人,是非漢族士人參與中國書畫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四十二歲任職南方之後才開始學畫,趙孟頫可能曾給予指導,但北籍士人李衎則是他更重要的導師。本幅顯示高克恭的復古畫風,主山綜合北宋大山與江南董巨筆法,中景為雲霧繚繞的米芾父子山水特徵,整體採青綠設色,隱然上追唐代山水。畫史多指高克恭學習米氏雲山,實則已添入北宋巨障山水的渾厚特質,在在顯示他對典範樣式的開放態度。
元 李衎 四季平安

元 李衎 四季平安

籍貫河北的元初士人李衎(1245-1320),於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入為吏部尚書,拜集賢大學士,與趙孟頫等人同受當朝推崇。李衎善畫竹石,並曾刊行竹譜,開創蒙元時代畫竹的新趨勢。此軸於山石一側坡岸畫竹四竿,其根部在空間中安排前後錯落,畫家也藉深淺墨色表現竹葉的前後關係,畫面繁密枝葉交錯,形成華麗眩目的視覺效果。據稱李衎曾出使交趾,故能見真竹姿態萬千,作之於畫而得超乎古人蹊徑。
元 唐棣 倣郭熙秋山行旅圖

元 唐棣 倣郭熙秋山行旅圖

棣(1287-1355)雖是吳興人,亦有隨趙孟頫習畫的記錄,但其畫風更源自北宋李郭山水樣式。他在北籍士人馬煦推薦下,為元仁宗畫嘉禧殿御屏而得待詔集賢院,自此入仕元朝。此幅畫主山居中,兩側各為山陵與平遠河谷,前景有一緩坡屋舍,構圖與北宋郭熙〈早春圖〉恰成鏡像,說明二者之關係密切。但在筆墨與山石結構上,郭熙的靈動墨染已被更多墨線取代,石塊分層亦趨明晰,顯示李郭山水受北方士人推崇的新面貌。
元 曹知白 雙松圖

元 曹知白 雙松圖

曹知白(1272-1355),號雲西。本幅前景畫巨大雙松,遠景遼闊平遠,是延續李成寒林平野題材之作。畫上自題「天曆二年人日,雲西作此松樹障子,遠寄石末伯善,以寓相思。」石末伯善(1281-1347)是契丹裔權貴,為蒙元亡金功臣石抹也先的玄孫,不久前才辭卻朝廷召為閩帥。曹知白應是藉擎天雙松畫意,讚勉伯善材德兼美,正待大用。曹知白於大德年間曾任崑山教諭,不久後也辭退歸隱,與多族士人常有互動。
元 曹知白 山水

元 曹知白 山水

曹知白(1272-1355),華亭人。與士人往來密切,常有詩畫唱和。本幅上方有五位元代士人題跋,其中王元章即王冕(?-1359),遂昌山人為鄭元祐(1292-1364),二人都是元中後期江南文士,常以詩畫相互唱和,是江南文人顧瑛(1310-1369)之玉山草堂雅集常客。本幅畫隔水江岸,主山峰巒水墨淋漓,前中景作雙松聳立,筆墨造型皆從北宋李郭傳統中汲取特色,再以焦濃黑墨提醒主題,營造出更有墨趣的元代李郭畫風新意。
元人 集錦卷

元人 集錦卷

此一長卷匯集八位元人作品,據畫上藏印推測是明代項元汴舊藏,入清宮後重新裱裝。前隔水有乾隆十四年御題,推測最晚於該年重裝為現狀,現各段隔水均有清宮詞臣題詩。八段分別為趙孟頫、管道昇、倪瓚、吳鎮、馬琬、趙原、林卷阿、莊麟等人畫作,雖年代相異、各有題旨,但均屬竹石山水橫卷佳作。此次將分段展出其中作品,前期展出趙孟頫、管道昇、倪瓚、吳鎮等人所作,後期展出馬琬、趙原、林卷阿、莊麟畫作。
元人 畫四孝圖

元人 畫四孝圖

此卷描繪孝子故事四則,以圖文相間的方式表達。第一則敘述王武子之妻割股作羹湯,治癒婆母寒疾;第二則敘述三國陸績因其母好食橘,乃於進謁袁術席間,懷橘以奉母;第三則描述晉王祥為母病中思食鯉魚於冬月,而至江上臥冰求鯉;第四則記述後漢曹娥之父溺斃江中,不得屍靈,至娥投江,三日後方抱父屍出。皆孝心感人之事蹟,卷末並附李居敬四孝圖序,論孝之精義。通幅人物,以勻稱之線條為主,細挺而有力。
元 趙孟頫 雙駿圖

元 貫雲石 題雙駿圖

貫雲石(1286-1324),畏吾兒人,本名小雲石海涯,祖父阿里海涯是平宋功臣,父貴只哥,始以貫為姓。貫雲石歷任兩淮萬戶達魯花赤、翰林侍讀學士,後辭官居錢塘十餘年。元人記載他擅長文學、書法,與江南隱士多有密切互動。此幅為草書,筆畫偏勁瘦、結體疏散,圓柔中有剛健直率筆法。因其收筆帶鉤掠,筆勢多急轉,通篇字體出現奇特的結組與動態。此一書風在元初趙孟頫講究俊美形體的風尚中,另有一種不受羈絆的風格特質。
元人 宣梵雨花圖

元人 宣梵雨花圖

本幅畫一蓄鬚僧人端坐石上誦讀梵文經卷。僧人皮膚黝黑,高鼻深目,耳有穿環,從輪廓特徵看來應該不是漢人。畫家描繪人物衣紋的線條圓轉,但勁健有力,對僧服上的裝飾、飄揚的花朵、以及白猴身上的密毛,不同質感的刻劃皆十分細膩。山水煙雲的背景純以水墨畫成,和衣飾與花雨的鮮艷色彩形成對比。畫上並無作者款識,從人物風格而言,與元代表現胡僧造型的羅漢圖繪有所延續。
宋 緙絲寶生如來

宋 緙絲寶生如來

此軸於《石渠寶笈.三編》舊稱「緙絲寶生如來」,然仔細觀察細部,全幅是以織錦技法製成,部分紋樣已經磨損,仍存有完整深藍色底錦。部分緯線仍保有金線痕跡,推測原來應用不少織金手法。畫幅以寶生如來為主要尊像,是佛教五方佛中南方如來,一般右手仰掌施願、左手持衣角作與願印,身體多呈黃色,座騎為寶馬。此尊像坐於蓮台須彌座,背光兩側有大象、飛馬、魔羯魚、龍女、金翅鳥等六拏具,與十四、十五世紀造像有關。
宋 戳紗繡開泰圖

宋 戳紗繡開泰圖

此軸原題雖稱「緙繡開泰圖」,但觀察其技法實與緙絲不同,全幅於紗地編織圖案,部分紋樣再以戳紗加繡技法製成。編織部分的織底為網狀紗,以各色線橫穿網孔編繞成所需圖案,織面厚而緊密,輪廓也無一般緙絲織鋸齒狀空隙。畫幅表現一位身著蒙古服飾孩童騎羊回望,另有兩位童子與其他八隻羊共組成諧音「九羊開泰」之吉祥寓意。此軸構圖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織品〈迎春圖〉恰可成組,各式植物造型華麗、繡法出眾,為元明之際佳作,或與蒙元皇家織造成就有關。
元 緙絲吉祥喜金剛

元 緙絲吉祥喜金剛

此幅緙絲佛像,曾經清宮改裝。原《祕殿珠林》記為嘛噶喇佛,意指護法神大黑天,然本幅尊像八面十六臂四足,學者認為是修持無上瑜伽密法供奉的五大本尊之一「吉祥喜金剛」。原作推測屬長方形唐卡,入藏清宮後或因殘破而被裁裝成現狀。自南宋以來,西藏與西夏即向內地如杭州等訂製緙繡佛像;本幅緙絲風格古樸,背光造型與元代後期佛經版畫所見有關。雖喜金剛圖像或有西藏畫稿,但此尊不見佛母,推測是受漢地文化影響所致,應屬十四世紀內地工藝。
十三世紀 西藏達壟寺堪布札希貝唐卡

十三世紀 西藏達壟寺堪布札希貝唐卡

達壟寺(或稱達隆寺)位於拉薩北方六十五公里處,由達隆塘巴.扎西華(Taklung Thangpa Tashi Pal, 1142-1210)創於1180年,弘傳噶舉派教法。本幅為首任堪布(住持)扎西華(或譯稱扎希貝)之畫像。畫中高僧身著西藏僧服正面向前,如同說法,金剛寶座有豐富細節。畫面舊損傷頗多,曾經多次修復,畫幅背面有藏文題識,推測成畫年代約在十三世紀後期。畫面構圖是以歷代上師高坐頂欄、菩薩護法居下,反映藏傳佛教對寺譜傳承與上師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