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所藏善本圖籍暨文獻檔冊約六十萬件,就文物總量而觀,最稱宏富,誠為世人研究古籍版本、檔案輿圖以及佛教經典的殿堂。九十年間,同人承守清代宮廷收藏、編纂乃至刊印之典冊載籍,浩博精善,卻未曾因此侷限故宮致力拓展典藏內涵並蓄積學術資源的眼界。綜觀歷來移撥、購藏乃至接受各界捐贈之圖書文獻,多達六萬餘件,除了多方充實或延伸藏品質量,更在在流露捐贈者化私為公、永世以傳的高情摯誼。


本單元規畫五個子題,呈現不同類型的新入藏圖書文獻珍品:「天府遺珍」展出流離歸復之清宮舊藏文物,別具意義;「名刻精槧」涵蓋宋、元以至民國初期版刻古籍善本,當中不乏孤罕珍祕的書林重寶;「儒賢手澤」藉由名家著作手稿與日記書簡,親近儒雅先賢沉潛撰述,甚至見證時勢曲折的歷史情境;「宗教經典」匯集佛教與伊斯蘭教珍貴典籍,古今千載、亞歐萬里,最能彰顯信仰的力量;「皇輿版籍」選介東、西方繪製之古輿圖以及臺灣早期地契文書,為院藏圖籍屢添新彩。

天府遺珍

清代皇室之宮廷陳設、古物收藏與文化功業,適足見證國力之興衰;聚散遷轉,則繫諸錯綜紛擾的歷史因緣。清初彩繪〈京杭運河圖〉,敷色鮮麗,標記精詳,清季自內府流出海外後,輾轉回歸本院;在院藏運河圖中,唯獨此幅兼得觀賞與實用意義,最具代表性。《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啟動的巨大學術工程,而南北七閣、縹緗萬卷的輝煌成果僅維持數十年,便接連遭難,燬散泰半。本院除以典守文淵閣全書著稱,亦購藏文瀾閣零本,雖皆殘卷,卻別有參證之助。「天祿琳琅」同為乾隆創建之善本特藏,更迭經摧折淪落之痛:先是嘉慶初年被大火吞噬,後有清末宮人竊取乃至溥儀大量盜運,如今尚有近半數存藏本院;歷年新入藏圖書中,頗見散而復聚的天祿珍籍,信屬難能之機遇。


京杭運河圖

  1. 清康熙雍正間彩繪本
  2. 本幅尺寸:78.6 x 2,050公分 全幅尺寸:86.4 x 2,700公分

京杭運河圖,絹本彩繪,長卷,上東下西,卷首起自杭州灣,卷尾止於京師西側八達嶺長城一帶山脈,以京杭運河行走路線為主體,詳繪全線的河道、山脈、泉源、湖泊、闡壩、河堤以及沿線的府縣城鎮、名勝古蹟等。無圖題,亦未注出繪圖人及繪製時間,然按圖中海面加繪水波紋,「儀真縣」未改名「儀徵縣」,以及呈現的中運河工程,圖上可見盧溝橋等,推測繪製時間當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雍正元年(1723)間。全圖採傳統山水畫法,形象逼真,色彩鮮麗,採俯視角度精妙寫實地描繪出自然及人文景觀。


本圖忠實地反映清康熙間運河水利工程的實際情況,全圖不但繪製精美,更難得的是呈現了運河全圖,內容則包羅萬象,如漕船從杭州航至北京全程,有時張帆、有時收帆,遇見險灘更以人力拉縴前行,河道、湖泊縱橫交錯,閘壩、河隄(湖隄)、城鎮、古蹟、名勝、兵營、山勢等既詳且精,可說是清代運河圖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京杭運河圖

名刻精槧

雕版印刷術,是改變中國古代學術發展與文化景觀的重大發明。校勘嚴謹、寫刻精良的書版,若能妥善地保存或修補,使用壽命可延續數百年;而凝聚古人智慧並結合紙、墨、刻、印、裝幀等多重技藝成就的圖籍書冊,便有如傳承學統文脈甚至萌動思潮新變的種子,影響深遠。本單元展陳歷代版刻珍品,從宋刊孤本以至民國巨構,各自蘊藏珍貴的版本考校資源,若論刻印之謹嚴、紙墨之精雅,無不令人驚艷神往;可謂兼具文物、藝術價值與學術內涵,同時呈現獨特的時代風貌。部分善本鈐印纍纍,間有名家品賞題識,除了藉茲梳理遞藏跡緒,字裡行間也流露出愛書惜物、感世懷人的情誼。書籍承載知識,因書而生的撰述、製作、閱讀、收藏與鑑賞,更創造出物質與精神的大千世界。


新刊山堂先生章宮講考索

新刊山堂先生章宮講考索

  1. 宋 章如愚編
  2. 宋刊巾箱本
  3. 版框高廣:10.5 x 6.7公分
  4. 書冊尺寸:14.1 x 8.9公分

南宋章如愚編撰《新刊山堂先生章宮講考索》,又稱《山堂考索》、《群書考索》。章如愚,字俊卿,婺州金華人,宋寧宗慶元間進士,生卒年不詳。因上書陳述時政,得罪宰相韓侘冑(?-1207)遭罷黜,歸鄉講學山中,門人謚山堂先生。


《山堂考索》原刻本分十門,一百卷,以地干分十集。今通行版本乃經宋呂中增廣重編,分前、後、續、別集共四十六門,二百一十二卷。院藏此本為南宋書坊為營利鬻售,據增廣本刊印的巾箱本,僅以後集「官制門」一集十卷,共十冊,佯充全書。第一冊末有袁克文(1889-1931)手書題記及〈春日雜詩之一〉。袁克文,字豹岑,別署寒雲,袁世凱次子,熟讀詩書外,頗精書法,亦愛好收藏文物。


本書收錄歷代時政與典章制度,雖為類書性質,但因旁徵博引經史百家著錄,考述間並錄己見,又較類書更具作者個人編纂意識及著述用意,非一般資料匯集性工具型類書可擬。巾箱本係指書籍形式較小的書本,如同今日之袖珍本,始自南齊衡陽王蕭鈞(473-494)手寫五經置於巾箱中備忘,引起諸王仿傚。後因小巧便利,易於攜帶與翻閱,方便士子參加科舉考試時隨身備書,宋朝以後甚為流行。唯因書籍刊印目的以輕便為主,多不重視品質,故流傳較少,院藏此本甚是珍稀。(吳怡青)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

  1. 唐 杜甫撰 宋 郭知達集注
  2. 宋寶慶元年廣東漕司刊本
  3. 版框高廣:23.5 x 18.2公分
  4. 書冊尺寸:31.4 x 22.2公分
  5. 沈仲濤先生捐贈

《集注杜詩》係詩聖杜甫(712-770)詩作之論注解析,即《天祿琳琅書目》初編卷三宋版集部著錄之《九家集注杜詩》,同為宋寶慶元(1225)年廣東漕司本,又為《四庫全書》據以著錄本,係一傳世稀見刊本。本院所藏此帙源自清末著名私家藏書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抗戰時沈仲濤先生購藏「研易樓」,爾後捐贈故宮。民國七十四年(1985)本院六十年院慶,已依原式線裝精印出版,使此字畫如一,刻手印工皆為上選之善本得以廣傳於世。


儒賢手澤

古今名人學士的手稿或批校修訂稿,因具有撰述的原創性與傳存的稀有性,時而較刻印精良的書籍更受珍重。本單元選展四部,分別呈顯不同面向的歷史意義與學術價值:《守城全書》原屬當代作家黃裳「來燕榭」舊藏,是「澹生堂」後人祁彪佳在家國動盪的時局下,為防衛桑梓、守城禦寇而編錄的著作,表露其身處易代之際的生命選擇。《說文解字義證》乃清代乾嘉年間與段玉裁並稱的小學大儒桂馥傾注畢生精力之作,引證宏富,博極群書,於逝世前一年猶親手校訂,更成絕筆。而在晚清重臣曾國藩的日記與書信中,得以充分感受其對平日生活的剖白省察,最能親近歷史人物或事件的現場。當代文學大師林語堂的創作手稿,則為世人留下一座道貫古今並優遊於不同文化傳統的學術典範。


守城全書

守城全書

  1. 明 祁彪佳 撰
  2. 明崇禎間著者稿本
  3. 書冊尺寸:29.3 x 18.6公分

本書原為黃裳舊藏,後由本院購得,故前有黃氏題記、鈐印。《祁忠敏公日記》崇禎十一年(1638)底即有擬議輯書之語,此後便屢記此事,黃氏題記已羅列甚詳。唯細檢《日記》,實不止黃氏所舉之數。


全書分「守之用」、「守之具」、「守之案」、「守之訓」、「守之餘」五部分,對人員組織、動員規畫、武器裝備、歷代案例,以及相關章奏、成法均有採擷。「守之餘」內祁氏(1602-1645)對明人議論「鄉兵」、「民兵」、「保甲」、「弭盜」諸事甚為留心,頗可注意。而卷一〈誓約〉條內,祁氏朱筆所批「開封府周王用此法以保全」一語,即是指李自成(1606-1645)攻打開封之事,可見祁氏著書並未脫離時事。


是書先由他人抄寫,祁氏再點訂修改,故字跡不一,墨色有別。且曾多次編排,所以用紙各異,時見剪貼痕跡。此外,書中屢有「圖在某書」之語,似欲補入配圖;亦多註記「空行」、「接下」等字,可知仍待過錄,猶未成書。然雖未成書,但已可概見著述寓意,對研究祁氏個人乃至於明末歷史,均有意義。

宗教經典

來臺後本院受贈及購藏的宗教文獻以佛教類別為主,道教類次之,其他宗教文獻亦有部分收藏。佛教文獻大致可分兩類:第一類即漢文佛教典籍,以沈仲濤先生所贈數部宋本佛經最具代表性;而購藏文獻中兩部屬宋「崇寧藏」刊本、兩部屬元「磧砂藏」刊本,皆是今日難得之佛教藏經文本;其餘則多屬明清時期刊本。第二類則是盧鐘雄先生所捐贈之百餘部緬甸字體南傳佛教貝葉經典,年代多屬十八、十九世紀時期,語言則巴利文與緬文都有。至於道教與民間信仰類文獻,則多為明清刊本。此外,購藏文獻中兩部屬十六世紀時期之《古蘭經》,分別源自土耳其鄂圖曼帝國與印度莫臥兒王朝,則是伊斯蘭書法的代表傑作。


古蘭經

古蘭經

  1. 約1560年伊朗寫本
  2. 書冊尺寸:41.5 x 28.5公分

院藏《古蘭經》乃伊朗薩非王朝(Savafid Empire,1502-1736)為土耳其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3)皇家製作,由大馬士革長官侯賽因‧巴沙(Hüseyin Pasha,?-1595)贊助,是《古蘭經》書籍藝術發展巔峰時期作品。開本大而豪華,裝幀形式保留十六世紀伊朗製作的原貌,翻折之褶頁為其特色。皮革封面以黃金打印之格紋與飾邊裝點,金與藍的背景則以精細的金銀絲細工裝飾,細膩非凡。


全書三百餘頁,經文以娟秀、流暢的阿拉伯「納斯赫(Naskh)」書體鈔寫,間輔以紅、黑色墨的發音符號與閱讀標記。此部《古蘭經》之彩飾工藝呈現典型的「Safavid Shiraz」風格,具雙卷首呈六瓣之大花形對飾,並於雙卷首扉畫、章標題框、文字區塊飾邊、詩句標記等處,覆以極富色彩的花形渦卷紋飾。相傳來自中國的雲紋則佈滿金與藍的背景,飽和的金與藍將彩飾頁點綴的富麗輝煌,精細的枝蔓與花苞生意盎然。部分經文書寫於佈滿花蔓、金色背景之行雲間,顯現此時期伊斯蘭《古蘭經》書籍工藝之講究,亦足一覽穆斯林對經典的虔敬與用心。

皇輿版籍

土地與人口,為國家構成的基本要素,也是國家政策維護領土與徵納賦稅的重心所在。是以歷代政府設職任官,其根本目的,即是為了加強疆域範圍的控制與戶口地籍的管理。繪製全國輿圖、規範土地買賣等作為,更是落實國家治權的具體手段,並間接成為西方世界探究東方帝國的主要線索,進而產生出與亞洲相關的不同形式古地圖,並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輿圖與地契文書等文獻。本單元精選本院晚近新入藏的相關文獻,包括民國九十一年(2002)新購的〈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九十三年(2004)日裔德籍飯塚一教授捐贈之亞洲古地圖,以及九十四年(2005)臺中東勢詹家捐贈的地契文書。這些輿地文獻,既豐富本院典藏的內容,也開拓了本院同仁的研究領域,更得以充實展覽,為參觀民眾展示日益多元的藏品。


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

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

  1. 清嘉慶十六年彩繪本
  2. 本幅尺寸:130 x 31.7公分
  3. 全幅尺寸:190 x 260公分

圖題〈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據圖右識文,記「乾隆丁亥年(三十二年,1767)間,餘姚黃千人(1694-1771,字證孫;其祖父為黃宗羲,父親為黃百家)曾為天下輿圖,其中山川疆界都邑封圻,靡不星羅綦布,如指諸掌」,但「此圖久經鐫版行世,茲特刻為屏幅」。全圖由八塊圖版拼合,且圖稿係就餘姚黃千人的舊圖增補而成。


圖中注記「全圖內每方寸百里」,但並未畫方網格;識文中有圖例示意。全圖涵蓋的範圍相當遼闊,東起朝鮮半島,西至蔥嶺,北達黑龍江,南抵南海諸島;但主要仍是在描繪清代中期疆界的自然環境及行政區劃,兼及長城與各關卡等建置;沿海諸島嶼配合文字標示名稱,其中臺灣島上注記「東去俱番界人跡不到,府境南北長二千八百四十里,東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部則繪出當時府、縣的行政區劃。圖面左上略為缺損,但依稀可辨若干文字描述各國狀況;圖中對於行政區劃、山川、海島及長江與黃河兩大河流的描繪,從源頭到出海口相當完整。黃河河源繪製於鄂靈湖、查靈湖及星宿海一帶,與實際河源相近;但長江源承襲錯誤的陳說,以岷江為其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