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單件作品 > 事林廣記

元 陳元靚

事林廣記

事林廣記

  • 元建安椿莊書院刊本
  • 12冊 前集13卷 後集13卷 續集存8卷 別集存8卷
  • 112 x 17.5cm

陳元靚,宋末元初人,曾著《歲時廣記》,本書《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之前集為其原著,後集、續集和別集,因錄及元末事,似為後人續編。是書屬類書之一種,內容分四十二類,收錄天文、地理、歷史、政治、文藝、宗教、農桑種植等民生日用知識,彙編成書。
本網頁所展示為八思巴字百家姓,收於續集卷五文藝類中,(百家姓)乃五代兩浙士人所著,以姓氏編成四言韻文,作為村塾學童之啟蒙書。八思巴字,為元朝官定之國書,因是元世祖忽必烈之上師八思巴所創制,故名八思巴字,又稱「方體字」、「蒙古新字」、「八思巴蒙文」、「蒙古國字」、「蒙古國書」、「元國字」、「元國書」等。
蒙古族原無文字,1204年塔塔統阿以回紇字母拼寫蒙古語,稱為「回紇式蒙文」,為蒙古有文字之始,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參用漢法創建制度,為推行政令,凸顯大一統泱泱國風,需一套能「譯寫一切文字」、有如現代的國際音標的獨特文字,來拼寫境內各族語文,以期「達言順事」,而原來之回紇式蒙文無法承擔此任務,遂命八思巴另創一套新文字。八思巴仿造藏文楷體,於至元五年(1268)創制完成八思巴字。忽必烈隨即頒行天下,並數度下詔推廣使用,成為元朝的官定國字,元帝國滅亡後,逐漸廢棄不用而淪為死文字,前後共使用了一百一十多年。
八思巴蒙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原始字母共四十一個,後陸續增至五十六個,以一個音節作為拼寫的單位,行文時自左至右直行書寫。常見的書體有楷體和篆體兩種,楷體使用較廣,文書、碑刻、刻板等用之,本篇(百家姓)即是用楷體,篆體則是在楷體的結構上,參酌漢字「九疊篆」的體勢而成,主要用於印章和碑額。
今日留存下來的八思巴字文物和文獻資料,仍有不少,如元代的政府文書、牌符、錢鈔、官印等,所譯寫的語言有蒙古、漢語、藏語、梵語、畏吾爾語,這些資料不僅記錄了當時好幾個民族的語言和語音,也記載了元代社會、經濟、政治、典章、文化、宗教種種活動,成為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宗教學諸學科極其寶貴的資料。(胡進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