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件介紹
-
宋 馬和之 古木流泉
馬和之〈古木流泉〉為院藏《歷朝名繪》冊第五開,描寫臨流古木,孤騖、鷹隼一飛一棲的清曠景象。畫面構圖簡潔,景物集中在左半側,向右斜出的枝枒,指向天際飛鳥。馬和之使用靈動飄逸筆法,來表現樹木枝幹的線條,史稱「馬蝗描」。
由於畫上沒有籤題,因此學者對於本幅是否以《詩經》為主題有不同的意見。有主張此幅是表現《詩經》的圖像,也有認為〈古木流泉〉沒有題寫「詩文」或「詩序」,與傳世《詩經圖》「圖文並呈」或「左圖右文」的常見形式不符,因此將之視為一般山水畫。
本幅以抒情寫意的筆調描繪景物,體現文人審美意趣,筆墨精良別具古風,是訂名為馬和之的傳世畫作中,多數學者認可的真跡,業於2011年核定為國寶級文物。
馬和之生平簡介
作者名款「馬和之」署於畫幅左下角處。據學者研究,宋款一般姓較大、名略小,「馬和之」三字的大小差別雖不明顯,然以小字寫於畫幅隱蔽處,且姓與名之間略有空格,確實符合宋代慣例。
宋代有關馬和之的史料相當有限,《武林舊事》將之列為「宮廷畫家」之首﹔元代《圖繪寳鑒》則另述馬和之在南宋高宗(1127-1162)、孝宗(1162-1189)當政期間,以「士人」身分,官至工部侍郎。和之畫藝精湛,以「文人士大夫」身分參與繪事,類似情況,宋代不乏其人。
筆墨技法與風格
〈古木流泉〉勾勒樹木枝幹的線條短、起伏明顯,畫家經由提起與按壓的書寫技法,在紙上形成粗細變化的弧形墨線。該線條中段豐腴,起筆與收筆處細窄,形狀像「馬蝗」(俗稱「水蛭」),明代人稱之為「馬蝗描」。作者藉由線條粗細、墨色濃淡、筆墨乾溼以及曲線弧度的變化,產生律動感與動勢,好像馬蝗爬行時扭動伸曲的體態,使樹木枝幹產生一種向上延伸的動勢。以這樣的線條描繪具體物象並不容易,馬和之卻能充分掌握,在表現物象與筆墨意趣上達到平衡。
流傳有緒-〈古木流泉〉收藏史
畫幅鈐有「蓼塘」、「楊氏家藏」、「項元汴印」、「項子京家珍藏」、「項墨林鑒賞章」、「墨林祕玩」、「檇李項氏士家寶玩」、「神品」、「張則之」、「柯亭文房之印」等收傳印記,說明未入清宮之前,曾經莊肅(活動於宋末元初)、楊士奇(1365-1444)、項元汴(1525-1590)、張孝思(活動於晚明時期)、汪文柏(1659-1725)等人收藏,是流傳有緒的畫作,入清內府後,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
南宋 《詩經圖》 的發展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西元前11-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因為內容所涉知識甚廣,語言又多艱澀難懂之處,「以圖釋經」便成為引導觀者理解詩義的手法。因此,傳世《詩經圖》多以長卷繪圖並楷體書寫《詩經》篇章或(與)詩序,呈現「左圖右文」的形制。
馬和之承皇家詔命繪製一系列《詩經圖》,「圖說詩學」雖是傳統的延續,然「皇室贊助」的特殊歷史,起於南宋初期,對外屈辱求和,為化解對內統治的危機,需藉由提倡道德以重整倫理綱常。鑑於道德的標準繫於「儒家」經典,當權者因此提倡「崇儒教化」的文化政策。儒家典籍中,《詩經》的文字兼具敘事性與視覺性,比較容易入畫,《詩經圖》因此成為宣揚儒學的繪本。
《詩經圖》 或山水畫? 從 「構圖形式」 談起
傳世訂名為馬和之《詩經圖》的畫作中,與〈古木流泉〉構圖形式相仿者,計有〈豳風圖.鴟鴞〉(大都會博物館藏)、〈豳風圖.鴟鴞〉(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陳風圖.防有鵲巢〉(大英博物館藏)、〈陳風圖.防有鵲巢〉(遼寧省博物館藏)、〈唐風圖.鴇羽〉(遼寧省博物館藏)、〈鄘國四篇圖.鶉之奔奔〉(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等六卷。
馬和之《詩經圖》中,有些篇章使用相近的圖像,如大都會本和北京故宮本〈豳風圖.鴟鴞〉、遼寧本和大英本〈陳風圖.防有鵲巢〉。構圖章法的相似,反映出同一母本或摹本的可能。傳世《詩經圖》有集中在特定篇章的傾向,構圖元素也多取自「枯木竹石」母題,繪製過程中是否存在「格式」的套用,值得進一步觀察與研究。
展件清單
朝代 | 作者 | 品名 |
---|---|---|
宋 | 馬和之 | 古木流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