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概述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故宮Podcast EP12|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
相關演講 展件介紹
展件清單
時代 | 作者 | 品名 | 形式 | 本幅尺寸 (公分) |
---|---|---|---|---|
晉 | 王羲之 | 奉橘帖 | 冊頁 | 均27.7x32.5 |
唐 | 高宗 | 李勣碑 | 軸 | 154x154 |
宋 | 太宗 | 晏子帖 | 冊頁 | 均27.3x31.2 |
宋 | 蘇軾 | 楚頌帖 | 冊頁 | 29.8x28.4 |
宋 | 米芾 | 苕溪詩帖 | 冊頁 | 均24.4x16.8 |
元 | 趙孟頫 | 柔毛帖 | 冊頁 | 27.7x26 |
元 | 柯九思等 | 諸家題畫詩 | 冊頁 | 40.9x54.9 |
明 | 沈藻 | 橘頌帖 | 冊頁 | 29.7x35.4 |
明 | 吳寬 | 賜枇杷等舊作 | 冊頁 | 29.8x28.4 |
明 | 陸一岳 | 諸體篆書冊之玉箸篆 | 冊頁 | 均32.1x28.3 |
明 | 文徵明 | 林泉雅適圖并書七言詩卷 | 卷 | 畫30.2x186;書31x130 |
明 | 王寵 | 山夜憂、長笛弄帖 | 冊頁 | 均22.8x27.9 |
明 | 董其昌 | 答徐孝穆書 | 卷 | 26.2x233 |
明 | 黃道周 | 萬籟此俱寂賦 | 冊頁 | 24.9x29 |
清 | 王澍 | 臨奉橘等帖 | 冊頁 | 均27x13 |
清 | 張照 | 臨米芾苕溪詩帖 | 卷 | 44.6x404.1 |
清 | 汪由敦 | 書御製雨詩 | 軸 | 156.5x84.5 |
清 | 鄭燮 |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詩 | 軸 | 164x 90.2 |
清 | 高宗 | 臨米芾苕溪詩帖 | 冊頁 | 30.1x35 |
清 | 劉墉 | 書洞庭春色賦等 | 卷 | 19.8x131 |
清 | 何紹基 | 書宋黃庭堅題王右軍書蹟後等 | 冊頁 | 均20.8x11.2 |
民國 | 余紹宋 | 行書江南篇 | 軸 | 146x 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