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概述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展件介紹
漢 泰山都尉孔宙碑
此為孔融父親孔宙(103-163)墓的碑文。《後漢書》有孔宙傳,他於泰山都尉任內,竭力平定匪亂,後因病辭官,東漢桓帝延禧六年(163)卒。延禧七年,門生立碑表彰其功德。碑今在曲阜孔廟,用篆書圓轉筆法寫隸書,苗條而平滑的橫向、斜向的筆畫,呈現出擺蕩的動感,字體結體中宮緊收,左右開張,顯得特別橫長。
明 祝允明 書宋儒六賢傳志
祝允明(1460-1526)早年接觸眾多晉唐法帖,他的楷書作品,除鍾、王風格外,明顯也具唐代名家影響。
此小楷卷帶有濃厚唐人楷書意味,結構方整,行筆剛健清勁,兼有歐陽詢(557-641)的瘦勁,與虞世南(558-638)的秀潤。其中鉤、捺及部份結構,也可關聯到顏真卿(709-785)、柳公權(778-865)的書法特徵,顯示祝允明對古代書家涉獵廣泛。
明 文徵明 書蘭亭敘
文徵明(1470-1559),江蘇長洲人。本名壁,字徵明,以字行,別號停雲生、衡山居士。詩文書畫俱工,亦精鑑藏。
文氏好寫〈蘭亭敘〉,本卷末自題書於八十九歲。用筆、結字和章法與傳世王羲之(303-361)書〈蘭亭敘〉多不相同,應是意臨之作。筆法內斂含蓄,間架縝密,筆意連綿貫串處,極為自然生動。
明 許初 篆書杜甫秋興八首
許初(約活動於十六世紀),字元復,號高陽,江蘇蘇州人,曾任南京太僕寺主簿。喜好詩文、篆刻和書法,常與書畫家文彭(1498-1573)、文嘉(1501-1583)與詩人王世貞(1526-1590)往來。
本冊是隆慶三年(1569)所作。全冊雖用篆書寫成,卻混合有楷書的筆意。起收筆時的藏鋒用筆,讓點畫如綴小圓珠,顯得生拙又有趣味。
民國 于右任 草書滿江紅詞軸六屏
于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後以右任為名,晚號太平老人,為近現代重要書法家、政治家。
本幅寫南宋岳飛(1103-1142)〈滿江紅〉詞,約作於八十歲前後。筆畫圓潤厚實,間架舒朗,字形隨意自然,墨色變化豐富,漲墨處層次分明,具備寬博渾樸的恢弘氣度,是其晚年成熟老練的書風面貌。
展件清單
左右滑動觀看完整表格
朝代 | 作者 | 品名 | 形式 | 本幅尺寸 (公分) |
---|---|---|---|---|
漢 | 泰山都尉孔宙碑 | 軸 | 176.3x97(碑陽) 167.3x97.4(碑陰) | |
傳唐 | 孫過庭 | 書孝經 | 冊 | 34.3x38.7 |
元 | 曹善 | 書山海經 | 冊 | 22.1x16.6 |
明 | 祝允明 | 書宋儒六賢傳志 | 卷 | 25.5x366.3 |
明 | 文徵明 | 書蘭亭敘 | 卷 | 29.2x120.4 |
明 | 許初 | 篆書杜甫秋興八首 | 冊 | 29x35.8 |
清 | 米漢雯 | 書五言絕句 | 軸 | 133x62.7 |
清 | 林則徐 | 行書錄沈大悟詩四屏 | 軸 | 129.4x31.2 |
民國 | 李瑞清 | 楷書四屏 | 軸 | 145.3x38 |
民國 | 于右任 | 草書滿江紅詞軸六屏 | 軸 | 191x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