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人類為抵禦疾病侵襲,累積了豐厚的經驗和智慧。傳統醫學的文化遺產,迄今仍深刻影響民眾生活。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典藏即包括質精量豐的醫藥典籍,源自清代宮廷收藏或官方編纂之圖書文獻;再有清末學者前往日本蒐訪的傳世善本,以及歷年購藏與各界捐贈的古籍,匯聚為鑽研傳統醫理與創新應用的珍貴資源。
生、老、病、死,如同四季流轉。婦女受孕後,胎兒發育。人在嬰幼時期的成長,既象徵開啟新的生命旅程,也意謂將遭遇一連串的健康考驗。面對各種疾患病症,不同的醫學傳統、宗教門派乃至文化體系,又自有一套詮釋身體運行的理論模式。人類社會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演進,為了因應大小疾病災疫,代代淬鍊出多樣且多變的治療技術與藥方,霑溉無窮。漢民族正是在這樣的智慧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食療不愈,然後命藥」等養生哲學,欲藉飲食預防疾病,進而獲致食療補益功效,達到延年長壽目的。「人命至重,有貴千金」,醫事因之很早便成為歷朝施政的重要環節;而醫理藥理的不斷精進,更帶動整體醫療文化與技術的提昇。
本特展內含院藏醫藥相關古籍、檔案、法書、繪畫、器物等不同類型文物,透過「人之始生」、「透視身體」、「面對疾病」、「外證治療」,以及「百草千金」、「宗教醫療」、「養生延壽」、「醫事制度」八個單元,勾勒中國傳統醫藥學術與身體、疾病、信仰、制度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對日本、朝鮮等鄰近國家的交流影響。觀眾於體察醫療養生之道的同時,亦得反思當代社會的生命與醫療觀,從中領略既壽且康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