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鄭莉蓉,〈慰安婦創傷的策展建構與觀衆詮釋:《堅強的理由-獻給台灣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個案研究〉, 《博物館與文化》,13期(2017.6),頁89-126。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17.6
  • 文章名稱
    慰安婦創傷的策展建構與觀衆詮釋:《堅強的理由-獻給台灣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個案研究
  • 期刊名稱
    博物館與文化
  • 期數
    13
  • 頁數
    89-126
  • 關鍵詞
    博物館與人權、前臺籍慰安婦阿嬤、創傷展示、觀眾研究
  • 摘要(提要)
    博物館作為記憶保存的機構,其中,創傷類型展示以保存及再現傷痛記憶,一方面讓受難者及受害者不被遺忘;另一方面則期盼透過對於悲劇的省思,讓觀者瞭解自己在社會連帶中也擔負著一份道德責任。本研究以2013年於臺北市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的《堅強的理由—獻給台灣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為個案,以展示文本及展場留言條分析、觀眾及策展團隊深度訪談等方式,試探展示如何再現傷痛,以及觀看傷痛的他者,他們的回應及可能的省思為何。研究發現,本展因訴求對象為一般不甚瞭解慰安婦創傷的社會大眾,並特別重視對年輕人的召喚,因此在展示手法上,以經轉化的文學及美學形式呈現,透過個人化敘事手法,再現阿嬤們作為「堅強」、「勇敢」等普遍化的生命典範,其目的在建立起前臺籍慰安婦阿嬤與觀者的生命連帶,喚起情感認同,並期盼參觀者加入為阿嬤發聲、爭取歷史正義的行動。而由觀眾的回應可見,多數參觀者在看展後確呈現對於受創主體支持與感同的態度,與「前臺籍慰安婦」的關係,也經由展示的聯繫轉為「阿嬤—我們」的關係;即便如此,在實際加入為阿嬤行動的態度上,觀眾表示仍需要展示提供更豐富的歷史脈絡資訊及與受創者更緊密的連結,方能強化其動機。

最後更新日期:2021-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