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賴依縵,〈最上法供養─清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意〉, 《故宮文物月刊》,366期(2013.9),頁92-97。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13.9
  • 文章名稱
    最上法供養─清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意
  • 期刊名稱
    故宮文物月刊
  • 期數
    366
  • 頁數
    92-97
  • 專欄名稱
    每月一寶
  • 摘要(提要)

    如意,原為背搔,古謂爪杖,又稱癢和子,顧名思義,即用以搔抓手不到之脊背之癢,如人之意,故稱如意。在清代成為吉祥的象徵。從考古實物證明中國在公元紀年前便有如意,但中世紀如意也成為佛教的象徵之一。文殊菩薩手持如意造像便曾出現在敦煌壁畫,而唐代法門寺搭地宮亦發掘出九世紀的銀如意。取其祥瑞之意,有清一代,宮中處處陳設如意,喜慶節日尤不可缺,並成為君臣間餽贈的禮品。清代如意或以竹、木雕製,清雅小巧,或鑲嵌眾寶、點翠鎏金,富麗堂皇,不外乎為文人博古之清賞或貴冑賞賚之瑞器;一套十二支銅鎏金如意,鑴刻首尾俱全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供養,宛如空谷足音。其中一件如意曾於民國九十七年赴奧地利展出,筆者在當時 Schätze aus dem Nationalen Palastmuseum, Taiwan 圖錄中,首次披露本院藏有一整套清刻《金剛經》如意,但言簡意賅,又為德文,今另撰小文介紹,以饗國內讀者。

  • 檔案下載

最後更新日期:2020-11-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