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陳澄波,〈探討文物修護介入的程度: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之破碎與脫膠藏品的修復為例〉, 《博物館與文化》,19期(2020.6),頁95-124。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20.6
  • 文章名稱
    探討文物修護介入的程度: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之破碎與脫膠藏品的修復為例
  • 期刊名稱
    博物館與文化
  • 期數
    19
  • 頁數
    95-124
  • 關鍵詞
    破損文物、修舊如舊、最小干預、歷史價值、審美價值
  • 摘要(提要)
    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之破損和脫膠文物的修護案為引,探討修護時應處理至何種程度,較能符合博物館之現況與實際需求。文初將先解析破損文物的劣化成因,如陶瓷的開裂破損、木質文物的脫膠與缺損等,再以個案方式陳述修護的原委,探討修護之目的不僅只有穩定文物為優先前提的選項,也應視文物實際現況考量復原其原始功能,或是從審美價值的觀點進行適當的全色與復原。此外,隨著博物館藏品分類越趨成熟,產生考古、美術、工藝、人類學、自然史等分野與定義,文物也因此衍生出歷史、宗教、文化、美學、功能等價值觀,並依其屬性與核心價值,實際上在修護時亦可將其劃分為歷史、美學、功能性等三種主要之面像,不應僅以修舊如舊或最小干預等定義模糊的字彙,作為縱貫修護工作或研究報告的主軸,而是應經由博物館專業人員的研究、溝通與詮釋後,在歷史、美學、功能性中取得平衡,以決定文物修護的方向,並彰顯不同博物館的核心價值於世人面前。

最後更新日期:2020-12-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