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鄭邦彥,〈實踐取向博物館研究:理論芻議〉, 《博物館與文化》,8期(2014.12),頁39-67。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14.12
  • 文章名稱
    實踐取向博物館研究:理論芻議
  • 期刊名稱
    博物館與文化
  • 期數
    8
  • 頁數
    39-67
  • 關鍵詞
    研究典範、博物館研究、行動研究、研究即實踐、批判博物館學
  • 摘要(提要)
    實踐取向研究主張:在行動者認知背後尚有社會結構概念存在,即人的行為與認知往往受到意識形態或其他社會組織等結構因素影響不自知,以批判和賦權為基調,不僅要喚起研究參與者的批判意識,使其瞭解身陷受壓迫情境,進而創造公平與正義的社會,而研究者於研究歷程乃主動提供改變現況策略,同時協助研究參與者具備自我組織和轉換能力。因此,實踐取向研究不只有客觀描述現象、主觀詮釋兩種途徑,尚有介入與協助改變的意圖。本文以梳理 Teather (1991)在〈博物館研究:反映中的反身性實作〉(Museum studies: Reflecting on reflective practice)一文為主軸,漸次交待「實踐取向研究典範」、「實踐取向的行動研究」與「實踐取向的博物館研究」等三層次之理論芻議。其中,Lather (1986)「研究即實踐」(Research as Praxis)與 Schön (1983)「反映的實踐者」(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等原創性論述和倡議,實為「實踐取向的博物館研究」的先聲,再經 Teather (1991)納入當代博物館學思潮,已相當程度改變了當代博物館與社會的關係,宣示了博物館研究的理想倡議。文末,冀以引介「實踐取向的博物館研究」,為臺灣博物館提出介入與變革的在地實踐與可能路徑。

最後更新日期:2020-12-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