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何炎泉,〈略談乾隆後期民間藏帖與碑學發展之關係──兼論洛陽體之文化意義〉, 《故宮學術季刊》,37卷4期(2020.9),頁271-330。 作者 何炎泉 出版日期 2020.9 文章名稱 略談乾隆後期民間藏帖與碑學發展之關係──兼論洛陽體之文化意義 期刊名稱 故宮學術季刊 卷數 37 期數 4 頁數 271-330 關鍵詞 洛陽體、王羲之、新體、碑學、帖學、碑帖收藏 摘要(提要)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書風的相似並非偶然,透過風格分析發現,洛陽體楷書所展現出來的正是南方的「羲之新體」書風。王羲之(303-361)新體在過去帖學中逐漸被剝除的雄強風格,因緣際會地讓清代碑學家在洛陽體中找尋到,鄭重介紹到書法史上,成就了碑學偉業。這些重要的碑學家幾乎都與畢沅(1730-1797)、陳淮(1731-1810)與梅鏐三大收藏家族有著密切關係,顯示清代碑學的出現與傳統的帖學涵養息息相關。本文除了從三大家族的收藏活動來考察傳統碑帖收藏與品評對於碑學形成的影響,同時也重新思考備受碑學推崇的洛陽體在書法史上的文化意涵。傳統書史上尊崇二王的思想,在碑學理論中似乎被一刀斬斷,然而砍去正是被翻刻帖學汙名化的「偽二王」,反而讓碑學成為在本質上更接近王羲之本來面目的真正「帖學」。 檔案下載 檔案下載:A60000000E-I52-375_8246.pdf檔案大小:5 MB 最後更新日期: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