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黃雯瑜,〈1935年「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上海預展的近代意義〉, 《故宮文物月刊》,457期(2021.4),頁92-101。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21.4
  • 文章名稱
    1935年「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上海預展的近代意義
  • 期刊名稱
    故宮文物月刊
  • 期數
    457
  • 頁數
    92-101
  • 專欄名稱
    博物新知
  • 摘要(提要)

    1935 年至1936 年間故宮博物院參與了歐洲一項藝術盛事—「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以下簡稱「倫敦展」)。該展地點在英國倫敦的百靈頓廳(Burlington House),緣起自英國貴族銀行家大衛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1892-1964)等人之提案,一方面以祝賀英國國王喬治五世(George Frederick Ernest Albert, 1865-1936)在位二十五周年為由,另一方面為求對中國文物進一步的認識和欣賞,向歐美各國及中國徵求展品,籌畫此一大規模、世界性的中國藝術展覽會。
    展覽由英方向當時中國駐英大使郭泰祺(1888-1952)洽商,經行政院核准,由教育部和故宮博物院共同辦理,1934 年10 月成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籌備委員會」,啟動一切展覽相關事宜。中國方面選送近一千件文物參加倫敦展,其中故宮博物院的典藏占七成以上,係故宮博物院1925 年設立以來首次選送文物出國展覽。在現實政治層面上,開啟了文物外交的先河,並透過展覽改變了西方對於中國美術的認知,在中國美術史的建構上極具有劃時代之意義。而赴英之前的上海預展,則提供了當時中國國內民眾得以親炙故宮文物的難得契機。

  • 檔案下載

最後更新日期:2021-07-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