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蔡承豪,〈從帝國櫥窗到南島觀點: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臺灣原住民展示〉, 《博物館與文化》,17期(2019.6),頁31-69。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19.6
  • 文章名稱
    從帝國櫥窗到南島觀點: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臺灣原住民展示
  • 期刊名稱
    博物館與文化
  • 期數
    17
  • 頁數
    31-69
  • 關鍵詞
    帝室博物館、臺灣原住民、展示、殖民統治、解殖
  • 摘要(提要)
    博物館透過空間安排,保存了各式記憶,並搜集各樣有形或無形的自然及文化遺產,再藉由典藏、展示與教育活動予以鋪陳、轉化及呈現。然而,看似中性的社會教育機構,在特定時空環境下卻曾是見證國家擴張的收藏室,也是知識宰制的重要據點,若干蒐藏與展示實蘊含了殖民的權力關係。而國立博物館往往作為國家文化呈現的指標象徵,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即扮演如此代表性角色。在東博的典藏當中,富含來自皇室、臺灣總督府、公私機構及各藏家所捐贈的臺灣原住民文物,質量在該國皆位居前茅,並有公開陳列。其展示係隨著國家政治氛圍的轉變、博物館內部體系的更迭,以及各時期原住民文物的充實,而隨之變遷。在博物館草創初期,文物採外借予日本各地的博覽會,以充作日軍海外揚威及呈顯異國風貌的景況。至博物館正式成立,則作為常設展的項目之一,被設定為「外地」風俗,與蝦夷、琉球等地文物共置一室,置於日本與外國文化展廳之間,透露出當時的政治視角。惟因1923年關東大地震帶來的館舍損失,加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氛圍的轉變,臺灣原住民文物不再作為常設項目。但藉由1968年東洋館的新設,又再開啟公開展陳,近年更以「アジアの民族文化」為題,於南島語族的子單元內展出達悟、排灣等族文物。透過新的契機,臺灣原住民文物得以從帝國的展示櫥窗,重新轉換為南島觀點出發的展示。透過探查東博展示觀點的流變,應可讓我們省思如何更積極去面對及呈現臺灣原住民多元的歷史。

最後更新日期:2020-12-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