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劉世珣,〈清代的旗人督撫〉,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6期(2016.11),頁1-56。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16.11
  • 文章名稱
    清代的旗人督撫
  • 期刊名稱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 期數
    46
  • 頁數
    1-56
  • 關鍵詞
    清代旗人督撫、清承明制、督撫制度、文武互轉、旗漢督撫員額
  • 摘要(提要)
    本文旨在透過量化的方式,呈現旗人在督撫員額之消長、進入督撫體系之途徑以及任職督撫後之轉任等三方面的趨勢與特色,並進一步探討滿洲皇帝對督撫制度的操作與運用。滿洲人以外來政權之姿入主中國,為了鞏固政權並有效治理,滿洲皇帝採借明制,建立起以總督、巡撫為首的地方行政制度。然而,採行漢人督撫制度的同時,要如何維持統治的穩定?旗人從中扮演重要關鍵角色。督撫的任用隨滿洲皇帝的統治心態、用人政策以及地域性差異而有所調整。在此過程中,旗人為滿洲皇帝手上的活棋,依統治上的需要被放在皇帝認為最適宜的位置。透過對督撫的任命,統治者靈活操作、運用督撫制度。督撫為滿洲皇帝在地方上的代理人,對統治者而言,最理想的狀況即為任用八旗滿洲擔任自己在地方的分身,治理與監督地方。而且,邊防重地、旗民雜處之處的督撫職務,也非旗人莫屬。然而,為局勢所迫,為了維持統治的穩定,滿洲政權必須與在地結合,滿洲皇帝不得不有時委以漢軍,有時又委以漢人督撫重任,藉此穩固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過去的研究往往視「清承明制」為清朝統治成功的關鍵所在,但透過本文的討論可知,問題似乎不是如此簡單。在「清承明制」的背後,旗人的參與,以及滿洲皇帝隨時間、地區而調整的統治心態與用人政策,實係沿襲明朝而來之制度能否在清朝被長時間妥善運用的關鍵所在。
  • 備註
    ﹙THCI Core﹚

最後更新日期:2022-06-17

TOP